秋日的西咸新区乡间,玉米收割机轰鸣着穿梭田间,智能温室里的蔬菜正沐浴在恒温光照中,农户家中的电采暖设备已提前调试待命。11月7日,国网西咸新区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踩着晨露进村入户,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除了扳手、验电笔,还多了智能检测仪和光伏并网说明书——这场常规的秋季检修,早已超越“查隐患、保供电”的传统范畴,成为解码乡村振兴电力的生动实践。
![]()
秋检的“精度”,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阶轨迹。在大王街道的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服务队队员正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新增的400千伏安变压器:“去年合作社新增了3座智能温室和2套冷链设备,原有变压器带不动,今年春检时我们主动扩容,现在秋收季用电负荷翻番也稳如泰山。”与传统检修不同,今年的秋检清单里,“特色产业定制化保障”成为核心条目:针对粮食种植户,重点排查脱粒机、烘干机等农机具的临时用电线路,整治“地爬线”“拦腰线”等隐患;面向设施农业基地,专项检测恒温系统、水肥一体机的供电稳定性;对乡村旅游民宿,则开展线路绝缘升级和充电桩兼容性测试,全力适配“农业+文旅”的新场景。
![]()
“以前检修是‘供电方说了算’,现在打个电话就能预约,还能根据我的秋收进度调整时间。”大王街道农户的感慨道出了服务模式的蜕变。国网西咸新区供电公司创新推出“农事日历+弹性服务”机制,通过村广播、网格员入户、微信群推送等渠道,提前一周发布秋检预告,农户可通过“网上国网”App或服务热线自主预约时间。针对老年群体和种粮大户,服务队还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检修室内线路、讲解漏电保护器使用方法,还手把手指导智能电表查询、线上缴费等操作,将《农村安全用电手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田间课堂”。截至目前,已为150余户农户提供定制化检修。
![]()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农网的“筋骨”与“智慧”里。秋检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将16平方毫米的裸导线更换为150平方毫米的绝缘导线,这种升级不仅能解决线树矛盾、提高安全系数,更能满足分布式光伏的并网需求。在大王西村,村民赵建民的屋顶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向电网输电,服务队队员同步完成了光伏逆变器的检测:“现在农户不仅是用电户,也是发电户,秋检必须兼顾‘用上电’和‘发好电’。” 依托“电力+AI”智慧服务体系,后台系统能实时监测台区负荷变化,一旦出现电压波动,线下服务队可在15分钟内响应处置,实现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警”的转变。这种“硬件升级+智慧赋能”的组合拳,让农网供电可靠率大幅提升,为乡村产业升级筑牢了能源底座。
![]()
电力服务的延伸,更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在钓台街道的“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点,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电费缴纳、故障报修等业务,小微业务实现当日办结。服务队在秋检中同步开展“电力积分”活动,村民参与线路通道清理、安全用电宣传等公益劳动可兑换日用品,既保障了电网安全,又助推了乡村文明建设。“以前农闲时村民没事干,现在跟着电力师傅学安全知识、护线路,村里矛盾少了,凝聚力强了。”村民指着服务点的积分墙说。
夕阳西下,检修车的灯光照亮归途,农户家中的灯光与田间的光伏板交相辉映。这场秋检背后,是农网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从保障传统农耕的“安全线”,到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源”,再到激活乡村治理的“连接线”,电力正以无形的“血脉”,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壤。正如服务队队长在工作日志中所写:“秋检验的是设备,暖的是民心,托举的是新农人的希望。”(薛明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