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一位康复治疗师的帖子引发行业热议。
![]()
他提到科室病人不多,主任却归咎于“治疗师技术不行,留不住回头客”。评论区涌现大量同行吐槽:管理制度日益“精细”,考核指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可患者满意度和科室收入却不升反降。
这让人不禁思考:当“精细化管理”成为医院标配,为何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关键或许不在管理目标,而在执行方式与环境。
![]()
系统困局:个体理性,整体内耗
当前医疗系统陷入一个怪圈:医生越谨慎,医院营收越差;医保控费越严,患者负担可能越重。
医院常将问题简单归为“医生躺平”或“能力不足”,却忽略了关键:医务人员的敬业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容、尊重、信任的工作氛围。
人如水流,容器决定形态。过去医生虽收入微薄,却享有尊重与社会认同,那种“悬壶济世”的成就感有时是能超越物质的回报。
而今天,医务人员面对的是怀疑的目光、催促的指标和“有罪推定”式的审查。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求每个人逆势前行,显然不切实际。
管理异化:精细化何以成为负累?
精细化管理本意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而非用制度和表格打断正常医疗节奏。管理的本质是“纠偏”,但现实中,有多少管理行为反而越纠越“偏”?
1.经营粗放:效率表象下的战略迷失
•唯指标论:过度追求数字指标,却忽视了患者真实体验与医务人员的实际困境。
•目标空悬:宏观目标年年加码,但实现路径不清,压力最终转化为医务人员身上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
•动作太密:会议、检查填满日程,大量非医疗事务挤占了诊疗时间,管理的本质从“服务业务”异化为“制造负担”。
2.核心症结:苛扣式管理耗尽职业热情
•绩效:考核与临床实际脱节,绩效扣款名目繁多,导致“干得越多,被罚几率越大”的挫败感。
•尊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傲慢态度,将医务人员视为“耗材”,而非宝贵财富。
•价值感剥离:工作核心从“治好病”异化为“别违规”,职业成就感与内在驱动力持续流失。
判断管理正误的标准在于:它是让医务人员更专注于业务,还是迫使他们耗费精力在与业务无关的事务上?
遗憾的是,不少医院的“精细化”不仅未解决问题,反而制造新问题,堪称“没苦硬吃”。
![]()
破局之道:从粗放经营到以人为本
要打破困局,必须实现从“约束惩罚”到“激励赋能”的转变,核心是善待医者,即是善待患者。
1.双向审视:聚焦患者体验与员工赋能
同时审视患者就医流程和医务人员工作体验,重点关注:
•患者在哪个环节体验最差?
•医务人员在哪个环节受阻最多?
•如何通过解放医务人员来提升患者体验?
2.重建价值导向的协同体系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机制。每个岗位,尤其是管理岗,需反思:
•我的工作是为临床赋能还是添堵?
•是否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无效劳动?
•将患者满意度与员工敬业度关联追踪。
3.构建公平激励与尊重文化
•改革绩效:让收入向临床一线和价值创造倾斜,削减非医疗考核,让付出获得合理回报。
•重塑文化:摒弃“居高临下”思维,倾听一线声音,建立容错机制,保障专业自主权,让医务人员有尊严地工作。
![]()
结语:活力之源,在于人心与方向
医院的活力源于员工的活力,而员工的活力与医院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息息相关。一家为员工着想、营造正向氛围的医院,与一家只想让员工“多吃苦”的医院,其生命力是天壤之别。
回到开篇,“管理越细,业务越差”或许不是简单因果关系。即便管理不精细,业务也未必上升。但我们仍需警惕:当前的管理政策,是否正在消磨医务人员最后的热忱?
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和管理者而言,即便前路艰难,我们依然面临选择:是亲手掐灭那一点残存的光亮,还是共同努力,向光而行。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内容来源:康知了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