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 1200 名平民惨死的血色记忆,一边是经济损失超 34 亿美元的民生困境,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站在执政生涯的悬崖边。“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位政坛 “不倒翁” 在议会辩论中硬刚反对派,坚决拒绝为 2023 年 10 月 7 日事件成立国家调查委员会,却让以色列陷入更深的分裂漩涡。
一、拒绝调查的背后,是政治生存战
11 月 10 日的以色列议会,火药味十足。面对反对派 “逃避责任” 的指责,内塔尼亚胡拍案而起:“不会同意建立一半民众不接受的调查机制”。这番强硬表态,实则是他的无奈之举。
![]()
10 月 7 日哈马斯突袭事件,暴露了以色列安全系统的致命漏洞 ——5000 枚火箭弹突破防线,南部音乐节 260 人惨遭屠戮,250 人被掳走当人质。事件后,国防部长、情报局长等高层纷纷下台,唯独内塔尼亚胡稳坐总理宝座,反对派领导人拉皮德的质问戳中要害:“所有高层都已更替,唯独总理仍在位”。
对他而言,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无异于政治自杀。一旦查明政府应对不力,不仅执政联盟会分崩离析,还可能面临法律追责。“先打胜仗,再谈追责”,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的这句话,道破了政客的生存逻辑。但民众不买账,特拉维夫街头多次爆发大规模抗议,数十万民众举着 “要真相、要安全” 的标语,要求调查与停火。
二、经济失血严重,民生账本难以为继
拒绝调查的代价,最终要由普通民众买单。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经济已损失 130 亿新谢克尔,近五分之一劳动力被迫离岗,13.5 万巴勒斯坦劳工被禁止入境,导致建筑业、农业陷入 “用工荒”。
![]()
在南部城市斯德洛特,靠近加沙的边境地带三分之二企业关闭,曾热闹的商业街如今门可罗雀。餐馆老板戴维抱怨:“以前每天能赚 5000 谢克尔,现在连水电费都交不起”。数据更刺眼:家庭信用卡支出下降 20%,国际游客量暴跌 73.1%,本 - 古里安机场客流量腰斩,全年 GDP 预计萎缩 19%。
内塔尼亚胡并非无视民生,只是在他的优先级里,战争开支远重于经济复苏。以色列日均战争花费达 2.6 亿美元,总开支预计占 GDP 的 10%。这种 “先战后文” 的策略,让普通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也让他的支持率持续走低,最新民调显示,仅 32% 的以色列人认可其执政表现。
三、大国博弈夹缝中,硬扛国际压力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也暗藏大国博弈的考量。联大以 120 票赞成通过人道主义休战决议,美国虽投反对票,但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浪不断。而冲突外溢已引发欧美多国动荡:德国犹太社区遭燃烧弹袭击,法国提升反恐最高级别,美国出现针对犹太人和穆斯林的仇恨犯罪。
![]()
这位总理深谙平衡之道。他一边抱紧美国大腿,争取军事援助;一边顶住欧盟压力,拒绝停火。在议会辩论中,他刻意将 10・7 事件调查与以军虐待战俘视频调查绑定,暗示反对派是 “政治作秀”,实则是向盟友展示 “内部团结”。
但这种游走钢丝的外交并不轻松。欧盟内部分歧加剧,西班牙、爱尔兰公开批评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美国国内也出现呼吁停火的声音。内塔尼亚胡很清楚,拒绝调查虽能短期巩固国内强硬派支持,却可能让以色列陷入更大的外交孤立。
四、真相缺位,和平之路难行
如今的以色列,正陷入 “战争 — 分裂 — 内耗” 的恶性循环。10・7 事件的真相被政治博弈掩盖,安全漏洞仍未修复,加沙地带 4.2 万人死亡的数字,让停火谈判举步维艰。
![]()
内塔尼亚胡的执政逻辑很明确:以战争凝聚共识,以强硬转移矛盾,拒绝调查是为了避免政治分裂。但这种 “拖字诀” 难以持久,最高法院已要求政府 11 月中旬前提交调查进展说明,民众对安全的渴望和对经济的焦虑,不会因拒绝调查而消失。
更严峻的是,冲突已让以色列社会撕裂。支持调查的民众认为 “真相才能避免悲剧重演”,反对者则坚信 “战时不能自乱阵脚”。这种对立让和平之路布满荆棘,即便未来停火,信任的重建也需要漫长时间。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能撑多久?没有调查的问责,以色列能真正走出安全危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讨这场博弈背后的深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