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排辈”曾经是体制/泛体制提拔晋升的主流规则,那时候选人用人看重资历、经验,
无论能力如何,总要按部就班等到一定年龄才能排到晋升机会。
这就导致“老”同志和“新”同事,“干多干少一个样”,无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分配,不看能力看资历,不看贡献看年龄,
严重挫伤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
这几年效率至上,“论资排辈”逐渐被“干部年轻化”取代,一阵风吹过,人们才开始慢慢咂摸出味道来,
于是,又有不少人,开始怀念论资排辈的时代。
一方面,“论资排辈”下,人人有机会,相对公平。
“干部年轻化”的本意是绩效导向,
职级晋升综合考量工作需要、德才表现、职责轻重、工作实绩和资历,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动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不拘一格降人才。
然而问题是,无论“工作需要”、“德才表现”也好,“职责轻重”、“工作实绩”也罢,很多时候都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
这就给了领导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加剧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
相比之下,论资排辈虽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至少给了每个人相对平等的机会,
即便是高喊着“破除论资排辈”的年轻人,熬到一定年龄也总有机会出头。
所以有人说,论资排辈约束了领导的权力,保证了“行与不行”不是掌握在领导的一念之间,而是在约定俗成的规则里,
无论是谁,只要勤勤恳恳工作、不出大的差错,即便不擅长讨好领导、不喜欢混圈子站队,也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另一方面,“论资排辈”反而是对没关系没背景的年轻人的一种保护。
这几年干部年轻化,很多单位一刀切,出台了类似于“班子成员85后、90后干部必须占比多少、中层90后、95后必须占比多少”的政策。
一部分上位者,就利用规则,“顺理成章”地将机会安排给了和自己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年轻人。
于是“年轻化”就被异化,变成了“关系化”、“子侄化”。
对于80后来说,年轻时告诉你资历、经验不够,要多历练,好好干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结果辛辛苦苦干了半辈子,突然发现此路不通,从此要接受经验、能力可能还不如自己的年轻领导的指挥。
对于没关系没背景的90后、95后来说,除了一部分名校顶尖学历的人才能分到几块蛋糕,其他机会都早早被瓜分,根本轮不到他们。
所以有人说,“论资排辈”反而是对普通人家孩子最大的保护。
《血酬定律》的作者吴思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写道:
论资排辈和抽签本身堪称极其高明的流线型设计。
如果要发明一种在官场中阻力最小、压力最轻、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办法,恐怕那就是论资排辈加抽签。
论资排辈也好、抽签也罢, 本身确实是僵化、低效的,
因为它忽视个人能力差异、贡献,显然不是一种效率最高的资源配置方式。
然而这种方法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干预,相对公平,
因为当制度无法精确衡量价值时,僵化的程序公平反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保护伞。
所以在“干部年轻化”出现种种乱象之后,又有人开始怀念“论资排辈”。
这种怀念和一些人怀念“吃大锅饭”一样,并不是因为大锅饭有多好吃,
只不过是寄托着普通人“分到锅里的羹,能更均衡一些”的美好愿景罢了。
更多国央企规则、职业选择、生存进阶、晋升提拔、人际关系、副业经验,可加入查看。
商务、咨询加V:all-for-freedom1202
加,了解更多国央企规则与生存、进阶之道
送深度咨询一次+原价299精华资料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