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质。为全面检验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深化学校“青蓝工程”建设,抚州市临川七中于11月5日至11月6日组织开展了‘青蓝工程’新教师汇报课活动。新教师立足学科特色,精心设计课堂,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展现了青春风采。
美术
吴思婕《中国书法》
![]()
![]()
吴老师以生活场景切入,用毛笔演示“福”字激发兴趣,引出书法课题。接着通过三个活动讲解知识。提问“书法是什么”,结合视频讲书法从甲骨文到草书的演变,总结各书体特点;讲解用笔、结构、用墨等基本技法;展示经典作品并引导欣赏。随后教师示范用笔用墨技巧,学生选书体练简单汉字,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学生展示作品、互评,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回顾内容、拓展书法形式,鼓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
道德与法治
车南梅《集体生活成就我》
![]()
车老师先从视频导入,让学生明白团结的集体是多么的强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几组图片对比,深入理解集体的含义。最后针对每个知识点举出具体的案例,并通过老师与学生间充分的互动,引导学生更透测的理解和体会集体生活的作用,实现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的树立集体观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落到了实处。
![]()
![]()
生物
黄丽《种子植物》
![]()
![]()
黄老师首先复习蕨类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让学生领略种子强大的生命力,激发探究种子结构的兴趣。在探究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解剖浸泡后的花生与玉米种子。借助解剖刀、放大镜等工具,大家剥取花生种皮、分离子叶,辨认胚根、胚轴、胚芽等结构。通过观察,学生推测各结构功能,对比梳理出花生与玉米种子在胚乳有无、子叶数目上的差异,并依据子叶数目区分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随后,通过小组合作,比较孢子与种子的生命力,讨论并明确能产生种子和受精过程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课堂最后,带领学生梳理“种子结构—单双子叶植物区分—种子与孢子差异—陆地适应优势”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
![]()
评课促成长
![]()
美术方面:吴校长指出不管什么课都应锚定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方向,这堂课课堂节奏过快、讲解不够深入、导入缺主线,这些正是我们很多课容易出现的“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能精准点出来,就是改进的第一步。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分享喜欢的字体和适用场景,这是在培养审美感知;聚焦“福”字单笔画精讲再练,是把技法教实、把探究做深。这些设计,既回应了前面的问题,也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到了具体环节里。
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李家文老师总结,车老师整节课牢牢围绕“集体生活的六个作用”展开,讲解逻辑清晰、解读精准到位,没有冗余内容;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氛围松弛又专注,学生的接纳度很高。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很巧妙,通过可视化呈现让抽象的“集体作用”更具象,既贴合学生认知特点,也有效调动了课堂积极性,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实践。同时也建议增加“小组互动讨论”环节——老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或身边同学的经历,分享对“集体生活作用”的真实体会,既能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悟”,也能让知识点和生活更贴近。
物理方面:周瑜湛老师提出黄老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黄娟梅老师指出黄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汤高辉老师认为黄老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个别环节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
![]()
![]()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一次教学能力的“检阅”,更是新教师职业成长的“起点”。相信新教师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勤于实践,笃志深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精彩绽放,也为学生的成长点亮更多星光。(陈翠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