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吞噬土地、火山灰遮蔽天空的灾难场景,是多数人提起火山喷发时会想到的。这场看似只懂破坏的地质活动,能在数月到数年内悄悄给地球降降温,很少有人注意。在高空完成对太阳光线的拦截,它不靠特殊力量,全凭一种看不见的微小颗粒。
![]()
大量二氧化硫、硫化氢这类含硫气体,会在火山喷发时,随涌出的岩浆和飞扬的火山灰一同喷送出。顺着气流升到平流层的,是这些不会一直飘在低空的气体。和周围的水汽、尘埃发生反应慢慢变成硫酸盐气溶胶的是在这片主要水平流动、很少有降雨的空气里的气体。能在天上飘上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是这些特别轻、不会被平流层稳定气流冲下来的微小颗粒。一部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会被它们挡回去,地面接收到的热量减少,全球平均温度也就跟着降了。
约2000万吨二氧化硫,在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被一下子释放。接下来两年里低了0.3到0.5摄氏度的全球平均气温,源于这些气体变成的气溶胶在平流层的扩散。次年夏天没热起来的欧洲很多地方,见证了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更大规模的喷发。那一年被人们称为无夏之年,只因7月出现了霜冻,田里的麦子、土豆全冻坏了,全球降温幅度达到0.4到0.7摄氏度。科学家通过分析当时的气象记录、树木年轮还有冰芯里的物质得出来的,是这些并非凭空而来的数据,每一个数字有对过去气候的细致还原。
![]()
这种效果的产生,需要火山喷发出足够多的含硫气体,并且这些气体能顺利冲到平流层。很快会被雨水冲下来的,是那些喷发力度不够、只停在对流层的气体,根本来不及形成大范围的冷却作用。这也是有些小火山喷发后,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温度变化的原因,它们的力气还不够把冷却物质送到位。不同地区的感受也不一样,热带火山喷发的影响更容易扩散到全球,高纬度火山则多影响周边,这和大气环流的走向密切相关。
说到气溶胶,有人会想起雾霾里的颗粒物,但多在低空、对呼吸不好的是雾霾里的颗粒,离地面远、主要影响气候的是平流层的硫酸盐气溶胶。这提醒我们,同样是微小颗粒,在不同高度发挥的作用完全不同。首饰能由工匠用同一种金属做成,零件能由工程师用同一种金属做成,位置和环境决定了它们最终会带来帮助还是麻烦。
![]()
很多人会想,既然火山能降温,能不能靠它抵消全球变暖?其实不行。等气溶胶沉降完,慢慢回升的温度,印证了火山喷发的降温效果最多持续两三年。火山喷发时也会释放二氧化碳,短期里冷却效应盖过了温室效应,长期来看,这些二氧化碳还是会留在大气里,还可能助推升温。火山喷发不可控,没人能保证它会在需要时喷发,大规模喷发带来的火山灰、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伤害远比降温的好处大。靠自然现象解决人为的气候问题,本身就不符合规律,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预测的火山身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