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年华
■孙志强
近日我路过洪兴路东首时,无意中发现路边摆着一个久违的缝补摊。摊位是一辆不锈钢推车,车身上“爱心驿站·便民服务点”的标识十分醒目。推车设计得既实用又合理:工作面平整宽敞,下方设有储物柜,上面还配置了遮阳伞。出摊、收摊一推即走,十分便捷。经询问摊主后得知,原来南湖区今年把“便民修理摊位提升项目”列入了民生实事工程,主管部门根据各摊位的经营范围,通过量身定制,让承载城市记忆的“老行当”焕发了青春。
眼前这一幕,不由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老伴在乡间小镇上栉风沐雨、顶暑冒寒摆缝补摊的往事。
1997年初,我们的孙女降临人世。她父母都在嘉兴城里谋生,抚育这个“小不点”的担子便落到了老伴肩上,为此她辞去了一份很不错的乡镇企业财会工作,当上了全职“保姆”。
转眼三个春秋过去,孙女随她父母去嘉兴上幼儿园了。家里少了这个“开心果”,一下子冷寂了下来,尤其是习惯了一天到晚忙里忙外的老伴更是闲得发慌。但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她,若要在小镇上再找一份合心的工作已无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自谋职业。
思前想后,老伴决定发挥自己精于缝纫的一技之长在小镇上摆一个缝补摊,专事补衣、修鞋、换拉链、裁裤管等服务。
经过一番察看,她决定把摊位设在供销社“生产资料经营部”北侧靠墙壁的空档处,那里是许多居民来往的必经之地,实属理想宝地。经与承包该部门的王经理协商,他慨然应允,并且表示晚上缝纫机等工具可寄放在他店里,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感激不尽。
摊点一定,老伴立马就去嘉兴开盛小商品市场购进了一台手摇修鞋机和各式拉链、线团、鞋掌等必备材料,没几天这个露天小摊就悄然开张了。
“孙老师家摆了个缝补摊!”这消息如一阵风似的迅即传遍了全镇上下,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四邻八村前来光顾的人络绎不绝。有人甚至背来一大包积攒了好几年需要修补的衣物,更有晚上直接寻到我们家里的,忙得老伴应接不暇,甚至要开夜工才能兑现按约定时间交货的承诺。
虽然这个缝补摊的设施极为简陋,与眼下所见的根本不属一个档次,但老伴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守护着这个小摊。主顾上门她总是笑脸相迎,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服务要求,尽最大努力把活干得让大家满意。连制作大襟布衫、花色盘纽这些已鲜有人会干的冷门活都承接下来。久而久之,顾客们都夸她心灵手巧、服务周到。
当时正是体制改革后政府为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殚精竭虑之际,因此镇党委领导在全镇干部大会上表扬了老伴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称赞她是“再就业模范”。我闻听后,心里也美滋滋的。
三年又一晃而过,2003年秋季,孙女该上小学了,为接送孙女上下学,我与老伴告别了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这个小镇,举家迁回嘉兴城里。老伴的缝补摊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小修补,大民生。修鞋、织补、配钥匙,这些“小修小补”的行当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烟火气,后来一度在城市变迁中渐渐难觅踪影。如今,这些“老行当”,以一种更规范、可持续的方式重新融入了城市肌理。这些焕发了新生的修理摊,既完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也为从业者改善了工作条件,更为低收入群体增加了就业机会,成为体现我们这座城市文明与温度的一个“亮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