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夜,叙利亚巴尔米拉北侧的戈壁上,无线电里传来断续的沙沙声。二十五岁的俄军中尉亚历山大·普罗霍连科已经在敌占区匍匐七天,此刻弹匣里仅剩最后几发子弹。指挥部询问坐标后,他低声回了句:“请求火力覆盖。”寥寥七个字,标记了战机投弹的落点,也标记了他短暂而决绝的人生结尾。
巴尔米拉之所以对克里姆林宫重要,不止因为它是古迹,更因为这里控制着通往大马士革和幼发拉底平原的交通线。倘若政府军失守,俄罗斯在地中海的唯一海军支点赫梅米姆将面临暴露风险。于是普京在2015年9月下令出兵,航空兵与特种分队相继抵达。普罗霍连科正是那批“无名影子”之一。
他来自奥伦堡州的军人世家。父亲是退役炮兵军士,两个哥哥也穿着军装。同僚回忆,这个小伙子操着一口略带南部口音的俄语,爱讲冷笑话,却对战术手册逐字逐句研究。婚礼刚办完他就被派往叙利亚,临走只对怀孕的妻子说:“去高加索演习,很快回来。”
3月中下旬,普罗霍连科完成对塔德莫尔村周边火力点的全部定位。本应撤离,却被突然出现的巡逻队发现。无线电里,他先后收到“等待救援”的指令,可四面都是“黑旗”枪手。短暂停顿后,他重复那句话:“请求火力覆盖。”俄空天军苏-34战机在四分钟后投下炸弹,爆炸火球冲天而起,信号随即静默。
![]()
消息传回莫斯科,媒体与军方都以为克里姆林宫会发动一次高强度报复空袭——这才符合普京“在厕所里干掉恐怖分子”的作风。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第一句话却是:“把人带回家,代价自己谈。”一句平静的命令,推翻了十余年“绝不与恐怖分子谈判”的铁律。
谈判渠道并不对外公开。知情的库尔德人民保卫军联络员透露,IS一开始狮子大开口,既要人员交换,也要药品、燃油甚至现金。俄方代表只抛出一句低沉的答复:“遗体完整归还,其他条件再谈。”讨价还价持续整整三十天,最终以六名战俘和一笔未公布的补偿换得金属棺椁。
4月29日清晨,运输机降落在莫斯科郊外的契卡洛夫斯基机场。机舱门打开时,绍伊古大将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棺椁覆盖三色国旗,旁边站着英雄的父母、妻子以及还未满月的儿子。俄国防部当晚颁授“俄罗斯英雄”金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亲属,只说了一句:“国家没有忘记。”
俄社会对这件事的反应几乎是沸腾式的。街头自发悬挂普罗霍连科照片,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巴尔米拉古剧场演奏《悲怆交响曲》,曲终,全场默站一分钟。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那天,我们的总统弯腰,是为了让英雄站着回家。”
随后几个月,俄空天军大幅增加对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出动频次。战机起落次数由每日约三十架次骤增到七十架次,精确制导弹药消耗量创下2000年代以来新高。军方公报罕见承认:“部分行动为回应我方烈士牺牲。”一句官方声明,道出了为谁而战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普京的决定在国内外引发截然不同的解读。西方舆论揣测这是一次形象工程,俄国内却普遍认为,这是对军人承诺的兑现。一位退役上校在电视访谈里直言:“如果战死还要被抛弃,谁还愿意去作战?”一句大白话,道出了军队向心力的核心。
![]()
普罗霍连科事件并非孤例。2018年2月,苏-25飞行员罗曼·菲利波夫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落地后凭一枚手雷与围上的武装分子同归于尽。他的遗体同样被完整带回,后葬于沃罗涅日军人公墓。连串案例折射出一个共识:俄军秉持“不留下任何一具战友”的底线,而普京则以国家元首的身份给这条底线背书。
试想一下,当一支部队确信“战死也会被接回”,其战斗意志会被点燃到何种程度?这份情绪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冰冷现实。更直白些,普京低头并非软弱,而是让所有穿军装的人明白:身后有祖国做靠山。对于高度重视肌肉展示的俄罗斯而言,这种心理资本恰恰比导弹更硬。
折射到更广的范围,英雄观的塑造往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俄罗斯用金星勋章、中国用八一勋章,这些仪式不是装饰,而是国家与个体之间最直接的契约。普罗霍连科的故事恰好说明:当契约被认真履行,哪怕最强硬的总统,也愿意做出半跪的姿态。
如今,奥伦堡州多出一条“普罗霍连科街”,校门口树起半身雕像。每年胜利日,孩子们会把山楂花放在基座前——那是当地最普通的野花。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让路过的人想起一个年轻军官最后的无线电呼叫。英雄并未远去,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在祖国身边。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