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自2025年4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在全国联合部署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已查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13180件,涉案总金额2331万元,罚没金额9038万元,其中89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见11月7日《法治日报》)
这组数据反映了对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的治理成效,也揭示了“两超”(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乱象在部分领域仍较为突出的现实。如何在拥抱现代食品工业科技的同时,严厉打击那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狠活”,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必须回答的考题。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石。从防腐保鲜到改善食品口感、观感,食品添加剂用途广泛。可以说,合法食品添加剂没有原罪,我们反对的是滥用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有害物质的“狠活”。
此次综合治理战果丰硕,释放出鲜明信号。其一,体现了全链条治理思维。从农田到餐桌这种系统性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有助于堵塞监管漏洞,防止风险转移和扩散。其二,确立了“非必要不添加”的明确导向。这既是对企业的理性引导,也回应了人们对清洁标签、健康饮食的期待。其三,展现了精准监管的智慧。无论是线上线下同步抽检,还是对宣称“零添加”等产品进行重点监测,都体现了靶向监管的思维。数据显示,饮料、乳制品等7大类食品未检出不合格样品,说明很多重点领域监管已见成效。
当然,治理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监管部门需持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通过“你点我检”、按投诉举报线索抽检、重点时段抽检、重点领域抽检等方式遏制“狠活”。在此基础上,对食品添加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让违法者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释放惩戒、震慑、警示效应。还有必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清晰、更科学的标准遵循。
归根结底,“科技”与“狠活”的区别,在于其应用是否符合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求,是否在法律与标准的框架之内。只有让食品添加剂的科技向善,“狠活”才会失去生存空间,进而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