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谷喻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的数据,2025年10月份CPI同比由负转正,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物价水平整体回升,释放出终端需求逐渐改善的积极信号。尤其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已连续第6个月扩大,意味着整体物价的回升基础更为扎实,内生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释放。价格回升表明中国经济活力正在稳步增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服务消费价格的稳健上涨是本轮物价数据中的亮点,印证了服务领域的明显复苏态势。这一变化既得益于节假日带来的短期消费集中释放,更深刻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长期向服务化升级的趋势,是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的有力证明。
短期来看,居民出行需求在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的刺激下快速释放,成为推动服务价格上涨的最直接动力。10月份宾馆住宿、飞机票和旅游价格环比分别上升8.6%、4.5%和2.5%,涨幅均超过往年季节性水平。这表明假日经济增长势头较好,为服务消费市场的复苏注入了动力。
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从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这一结构性转变在价格层面得到清晰印证。医疗服务和家政服务价格均呈现趋势性上涨态势,既有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内生驱动,更与政策面的积极引导密切相关。我国持续加大服务消费支持力度,通过改善服务供给质量、拓展服务消费场景等系列举措,为服务消费扩容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需求升级与政策助推的双重作用下,服务消费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推动服务价格形成长期温和上行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下,部分工业消费品领域的需求已显现出积极回暖态势。具体而言,与以旧换新等政策导向高度契合的品类价格呈现整体性回升,例如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及家庭日用杂品等价格同比涨幅普遍介于2.4%至5%之间。这表明促消费政策正在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市场回暖。
这些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的品类价格企稳回升,表明扩内需政策直接刺激了消费需求,还通过价格信号从终端市场向上游传导,促进产业链预期的改善。随着政策效果的持续释放,当前的增长动力有望从初期的需求刺激,逐步转化为更具可持续性的市场内生增长动能。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内生动力复苏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为下一步精准施策、巩固消费回升势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随着重点行业产能治理的稳步推进,正促进市场供需的再平衡,有效带动了相关领域价格的企稳回升。从具体数据看,煤炭、光伏、水泥、锂电池等关键制造业的产品价格均环比上涨,同比降幅也普遍收窄,部分行业已转为小幅正增长。这表明供给结构优化已初见成效,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
此轮产能治理是以提升技术标准、能效指标和环保要求为核心的政策工具,系统性推动产业升级与价值链重构。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工艺迭代的成效日益显现,直接反映在高技术领域的价格走势上。电子元器件、微波通信设备、船舶动力系统及飞机制造等高端装备产品价格同比均呈现稳健上涨,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在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当前的价格回升态势反映了国内需求的实质性改善,但复苏动能仍在累积过程中,且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整体表现和居民消费信心仍有待进一步提振。并且,当前部分产品价格的回升主要得益于“反内卷”等供给端治理措施,但由终端消费需求拉动的价格回升的韧性和稳定性将更可持续。
为巩固内需回升向好态势,宏观政策需要持续精准发力。一方面,应把握年底“双十一”、元旦等传统消费旺季契机,继续落实和优化促消费政策,充分释放商品和服务消费潜力。另一方面,需持续推进产能治理与市场秩序规范,通过优化供需关系为产品价格提供稳定支撑。长期政策的着力点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复苏紧密结合,核心在于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切实提升居民和企业的长期信心,推动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增长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