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听全文约21分钟
1942年上半年,希特勒决定先放下莫斯科,集中兵力发动南方攻势,夺取高加索的石油。在苏联南北交通枢纽城市斯大林格勒,苏德两军总共350万兵力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攻防战役,此役对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德军向斯大林格勒进攻)
01/
夺取石油,希特勒决定发动南方攻势
德军的南方攻势包括两个战役目标:一是夺取南方重镇斯大林格勒,二是占领出产石油的高加索地区。苏联86.5%的石油、65%的天然气、56.5%的锰矿,都来自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今为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便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德军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通往波斯湾。
![]()
斯大林格勒的位置)
另外,斯大林格勒对德苏双方都有重要的政治、心理影响。正如丘吉尔所说:“斯大林格勒的诱惑使希特勒着了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身就是对他的挑战。”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被分解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集团军群由威廉·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由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
B集团军群由冯·博克元帅指挥,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由顿河地区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并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德国最高统帅部拟定了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
![]()
(左起:威廉·利斯特、冯·博克)
1942年6月28日,德国B集团军群左翼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从库尔斯克东北向东攻击,对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13、第40集团军实施突击,目标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史上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
(德军的两大战役目标)
6月30日,右翼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进攻,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向东南挺进,突破苏军第21、第28集团军的防线。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
这时,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沃罗涅日。他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博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歼灭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希特勒解除了博克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由萨姆斯将军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
7月9日,德国A集团军群在南面高加索方向发起进攻。其左翼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科夫南面向顿涅兹河北岸进击,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同时,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对佛罗尼斯发起突袭,于7月5日攻陷该城。苏军后撤100—300公里,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然而,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胜利使希特勒第二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于是在7月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转属A集团军群,支援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第6集团军。
苏联方面,7月12日,最高统帅部在西南方面军的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在高加索方向,撤销南方方面军,将所有部队编入北高加索方面军,由布琼尼元帅任司令员。
![]()
左起:铁木辛哥、布琼尼)
02/
空前惨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年7月17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对苏联第62集团军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进攻。同时,德军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
7月23日,希特勒发出了“第45号”元首令:“攻向斯大林格勒,粉碎集结在那里的敌军,占领该城。”同日,第6集团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进抵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
![]()
(左起:保卢斯、霍特)
7月25日,德军对苏联第64集团军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7月29日,苏联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斯大林撤掉了铁木辛哥,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同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斗。
7月28日,斯大林发布“第227号”命令:“我们必须坚守每一处阵地,每一寸领土,直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斯大林格勒的数十万居民动员起来,参加构筑防御工事。
由于希特勒调走了第4装甲集团军,保卢斯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第6集团军被苏军阻挡在斯大林格勒外围。
7月30日,希特勒第三次改变部署,决定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加强B集团军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复归B集团军群,并于8月1日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日突破苏联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蒙特纳亚。
![]()
(德国空军空袭斯大林格勒中央车站)
8月3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攻占科捷尔尼科沃,8月5日突破苏联第64集团军防线,进抵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霍特于8月9日转入守势。
8月5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
8月19日,德军重新发起了进攻。22日,第6集团军突破苏联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德国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进抵伏尔加河,将苏联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苏联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前锋已抵达京古塔车站,不断向斯大林格勒城区中心逼近。
![]()
(战斗中的苏军突击队)
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会师。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2000多架次飞机昼夜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狂轰滥炸。
在此严峻时刻,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紧急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抵斯大林格勒组织反击行动。
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但连遭挫折。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德军突破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城的第62集团军同其他苏军部队分割开来。
![]()
(朱可夫)
9月9日,希特勒免去利斯特元帅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但由于缺乏燃油,克莱斯特同样也未能前进一步。
9月12日,希特勒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命令他们于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增援第6集团军。
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德军轰炸机用燃烧弹将市区夷为平地。第6集团军开始从城北猛烈攻击,第4装甲集团军从城南策应。在城区,崔可夫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第64集团军正在顽强抵抗。
9月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崔可夫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而血腥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进行反复争夺,两军士兵在狭小的房间内用刺刀和铁铲拼死劈砍,冲锋枪抵近肉体扫射,死尸每秒都在加速堆积。
![]()
(苏军士兵在巷战中)
9月15日,德军对全城制高点马马耶夫岗实施重点突击。数日内,这个高地在德苏两军之间反复易手。而一个火车站,竟然被双方争夺13次之多。
9月底和10月初,苏军向斯大林格勒城区增援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德军则增援20万兵力,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攻城工兵营。
此时,德军的苏联南部战线已长达2000公里以上,其兵力和资源远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主张放弃斯大林格勒而向西撤退。希特勒却免掉了哈尔德,任命库尔特·蔡茨勒上将为新一任总参谋长。
![]()
(德军士兵前进在断壁残垣间)
9月28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编为顿河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任司令员;东南方面军改编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叶廖缅科上将任司令员;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瓦图京中将任司令员。
11月上旬,德军已占领斯大林格勒90%以上区域,距伏尔加河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正是这条河流让德军始终不能包围苏军。苏联伏尔加河区舰队调集所有可用的船只,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后勤部队,冒着德军飞机的轰炸和低空扫射,将援军、食物和药品源源不断地送进了斯大林格勒,再将伤员撤往后方。
11月11日,德军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发起密集强攻。苏德两军为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伤亡惨重的战斗。德军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了伏尔加河岸,但部队已疲惫不堪。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
(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郊区)
从9月底开始,朱可夫就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集结反攻力量。至11月中旬,城外南北两侧的苏军已有3个方面军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空军集团军和若干个独立军、坦克军和旅,共143个师110.6万人,装备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50架飞机。
而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则共有80个师又3个旅,约100万人,装备10290门火炮、675辆坦克、1216架飞机。
在斯大林格勒周围,一场双方投入200万兵力的巅峰对决即将开始。
![]()
(德军空袭后的斯大林格勒。1942年10月2日)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反攻合围计划,代号“天王星行动”。11月19日,崔可夫部仍在斯大林格勒城内艰苦防守。这时,城外苏军的火炮开始轰鸣,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开始向德军发起反攻。
![]()
(苏军士兵在废墟间穿梭)
瓦图京的主攻部队包括3个集团军,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并得到空军第2、第17集团军支援。一天之内,瓦图京就击溃了负责防卫德国第6集团军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顿河方面军实施了两个辅助突击。其一,第65集团军从克列茨卡亚以东地区向东南突击;其二,第24集团军从卡恰林斯卡亚地区沿顿河左岸向南突击,割裂顿河小弯曲部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联系。
11月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第57、第64集团军也在南部转入反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线并将其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北直趋卡拉奇。11月22日,西南方面军开始渡过顿河。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
(街垒间的德军机枪班)
03/
保卢斯第6集团军被围,希特勒毁掉了其撤退良机
11月30日,苏联3个方面军将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以及罗马尼亚、意大利、克罗地亚军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第6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力劝希特勒下令第6集团军及时撤出斯大林格勒。就在这时,空军司令戈林元帅的一个建议,彻底毁掉了保卢斯部撤出的最后机会。他向希特勒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运送补给物资!
![]()
(守城的苏军士兵)
但事实表明,德国空军的每天运输上限为300吨,根本无法满足第6集团军每天700吨的需求。由于恶劣天气和苏军的防空火力,包围圈中的德军只得到了10%的所需物资。可怕的饥饿与寒冷向德军袭来。
11月21日,希特勒将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任命曼施坦因元帅为司令,把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都交与他指挥。曼施坦因认为,第6集团军必须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要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右翼。但希特勒于11月30日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而且曼施坦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
(苏军穿过冬季荒野发起反攻)
无奈之下,曼施坦因于12月12日被迫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第4装甲集团军冲在前,12月16日突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的阿克赛河防线。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进抵离南面包围圈不到50公里处。此时,曼施坦因发现自己正处于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
然而,一贯谨慎的保卢斯,并不想在未接到希特勒的命令之前突围,从而放弃了这最后的一次撤退的机会。
12月27日,苏军发动强大攻势,将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至此,德军最后放弃了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第6集团军濒于弹尽粮绝,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寒交迫。
12月29日,保卢斯派第14军军长胡比中将飞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当前困境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仍然命令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死守到1943年春天。同日,在蔡茨勒的一再要求下,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
![]()
(苏军T-34坦克穿过斯大林格勒市区/1943年1月)
1943年1月,苏军启动“木星行动”,企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攻取罗斯托夫。苏军未能成功,但却把外围德军与包围圈内的德军分隔开250公里以上,第6集团军彻底失去了得到增援的可能。
1月8日,苏联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被驳回。1月10日,苏联顿河方面军向包围圈内的德国第6集团军发起代号“指环”的进攻,德军开始向城区收缩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古门拉克机场,德军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和伤员撤退路线被彻底切断。在城区,再次爆发了惨烈的巷战。不同的是,此次苏军为攻方,德军为守方。
保卢斯电告希特勒:“部队已不能支撑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
(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
1月30日,希特勒紧急晋升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20名军官也各升一级。保卢斯仰天长叹:“元首真是慷慨!”
2月1日,德军第6集团军发报员向柏林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第6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决定接受苏军的投降命令,保卢斯也只好同意。2月2日,被围困在城北的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宣告结束。
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和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万名德军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名伤患者事先由空运撤出。这是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军第一次成建制歼灭德军的一个集团军。
![]()
(被俘的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左]和参谋长施密特[中])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巨型战役。从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的7个多月期间,苏德两军共投入350多万兵力,双方共有200多万人伤亡,仅死亡人数就达到百万。
苏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共有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战役前斯大林格勒有81万居民,战役后仅剩8000人幸存。德军总计损失约90万人,包括33万名士兵被俘。
![]()
(战役后的斯大林格勒/摄于1943年底)
此次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因为它终结了德军在东线的战略进攻,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