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才刚刷完漆,下一艘就把‘核心脏’和‘无人机蜂群’打包上舰了?
![]()
![]()
军迷群里有人甩出一张江南厂新船台的卫星图,甲板开口尺寸比福建舰整整大一圈,旁边还停着一排无垂尾的飞翼模型。
心里咯噔一下:这节奏,是要把“福特级”还没玩明白的牌,一次性全打出去。
先说“核”。
去年12月“玲珑一号”过审,文件里一句“船用适配”被截出来放大。
巴掌大的小堆,热功率385兆瓦,塞两台上舰,蒸汽管不用绕迷宫,舱段直接模块化——拼积木似的把核段插进船体。719所的新专利更直白:把传统分散的泵阀压缩成三个“智能黑箱”,维修窗口像抽屉,拉出来就能换。
一句话,以后换“核心脏”不用拆船,码头吊机半天搞定。
再看“无人机”。
攻击-11新款把尾喷口藏进机背,怕的不是雷达,是甲板热浪。
珠海航展现场,工程师随口漏了一句:“能空中加油,一次带三架僚机。
”翻译过来:它自己就是小型加油机,给同伴续命,循环打三波,半径一下蹦到1500公里。
海军工程大学的集群系统更野,50架无人机只用一个上舰操作台,界面像手游,拖拽图标就能编队列。
演示视频里,操作员把歼-35当“长机”,旁边四架飞翼自动排成菱形,手指一点,两架前出当眼,两架后掠当弹仓,30秒完成“有人+无人”口袋阵。
“船脑”也悄悄长肉。
江南厂去年交付的LNG船装了一套“船脑”,主机轴承温度偏差0.1度,系统直接调功率,省出来的燃油够跑一趟日本。
同一条技术线搬到航母,电磁弹射控制台里嵌了AI模块:飞行员还没上座,电脑根据风速、甲板摇摆、飞机重量,把弹射曲线预演了一百遍,误差窗口压到厘米级。
损管更离谱,管道破裂0.3秒,算法自动关阀、调泵、改线路,比老班长吼破嗓子还快。
有人算过账:福特级从切割钢板到服役,平均8年;江南厂用数字孪生,把大段焊接换成乐高式舱段,模拟跑了10万次,工期直接砍到5年。
美军还在头疼“福特”的电梯,这边已经把升降机做成“智能托盘”,无人机自己坐电梯,甲板调度少一半人。
最微妙的是比例。
美军现在有人无人≈5:1,流出的训练视频里,歼-35带4架飞翼,比例倒过来1:3。有人机省下的油弹,全给无人机当“外挂弹仓”。
一次出击,有人机躲在预警圈内,无人机前出200公里打光导弹,回来还能空中加油再飞一波。
对面雷达屏幕里,真实信号混着几十架廉价诱饵,连F-35C都得先猜哪一个是真人。
当然,核堆小型化后散热仍是硬骨头。
玲珑一号用海水直接冷却,南海高温高盐,管道半年就结一层“贝壳锅巴”。
工程师的解决思路挺接地气:冷却管内壁镀一层陶瓷,再让机器人定期“刮锅底”,跟家里洗油烟机一个路数。
能不能扛住实战,还得看第一艘“核+智” hybrid舰跑完热带巡航。
至于无人机集群,算法再香也怕电磁干扰。
去年某次岸基测试,50架飞翼突然3架“抽风”坠海,原因是港口WiFi同频段串线。
团队连夜给数据链加了“跳频+区块链”双重锁,才算把黑飞概率压到百万分之一。
真上了大洋,对手要是搞全频阻塞,是不是还能稳住,没人敢打100分。
说到底,中国航母走的不是“更大更贵”,而是“更快换脑”。
把核续航、无人机群、AI调度打包成一套“可插拔”模块,福建舰验证电弹,下一艘直接“满配上线”。
美军还在磨合单件神器,这边已经把航母当成iPhone——两年一迭代,旧船换个“心脏+脑”又能再战。
下次再看到江南厂卫星图,别只数甲板几道口子,盯一盯旁边那排白色集装箱,说不定就是“船脑”的陆上备份。
航母的未来,早已不是钢铁竞赛,而是代码和反应堆的“双人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