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突然决定对中国钢材动手,消息一出,欧洲市场立刻紧张。明明几个月前他还否定这种做法,如今却掉头。
这转变直接对准中德贸易。
今年前八个月,两国货物来往金额超过一千六百亿欧元,机械、汽车、新能源设备都在其中流动。钢材占比不算高,却关乎制造业底层,需要的企业多,传导快。
![]()
加税会把德国用钢成本推上去
德国的设备工厂、汽车零部件厂大量吃进口板材。加价后,一吨板材多出几十欧元,生产账单立刻变样。本来就被能源费拖累的中小厂,现金流更紧。即便政府口头说保护本土钢厂,可德国本土高炉产能近年连降,新增订单塞不满,难补缺口。
欧洲钢协早在去年就提到,九成德企靠外部钢材补缺。关口加高,本土产能补不上,企业要么砍产量,要么把差价转手给下游。汽车、家电、机械都可能跟着涨。消费者最终承担,通胀再被抬一把。
背后是美国先收了高关税的火
两年前,美国对欧盟钢铝额外加征关税,逼得欧钢大量外卖亚洲。德国钢企盈利跌到十年低点。默茨内阁内部多次讨论,想把冲击分担出去。对中国加税,看似给国内行业找出路,其实是把风险往伙伴身上推。可忘了双方产业链已经绑一起,拉一个板子就牵动整排骨牌。
![]()
中国市场握着德国车企饭碗
去年德国在中国卖出近三百万辆各种品牌汽车,占全球销量三成多。大众、宝马、奔驰财报都写着中国贡献最大。倘若钢材摩擦升级,汽车领域被反制,出口量下滑,连带供应商紧随。德国工商大会负责人直言,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国内十万个岗位会受波动。
短期看,加税像把门关一半。长期看,门缝只会越来越窄。中国早已能生产高端钢板,也在扩充电动汽车出口通道。德国锁住进口渠道,反而推着中国企业加速自给或转投别国,订单不会原地等。
默茨也许想以强硬姿态换政治筹码。外长瓦德富尔因涉台言论访华受阻,内阁部分成员担心外交空间收紧。有人劝默茨亮肌肉,再寻谈判机会。但北京反复声明,互利是前提,打压换不到通行证。强硬牌只会让信任降温。
欧盟内部对中国课税声音一直此起彼伏,可法、意等出口大国也忧心市场反噬。九月布鲁塞尔会议上,西班牙代表指出,保护旧产能救不了就业,反而拖慢转型速度。即便如此,舆论压力仍逼着默茨做选择。国内钢铁工会示威,高举“保饭碗”横幅,媒体镜头直拍,总理办公室感到紧迫。
这里的尴尬在于,保护主义看似简单,实则要补贴、要谈判、要平衡盟友关系,成本更高。上一轮美欧钢铝争端,让欧洲花了两年才换来暂时豁免。如今德国若自行其是,还要面对欧盟统一关税政策,法案走完流程最少半年。企业却撑不到那时。
中国方面早早放话,若遭不公征税,将依规采取措施。过去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很快收到对进口白兰地和乳制品的重新审核通知。德企不难预判接下来可能的连锁反击。
投资端也悬着。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在德国设立机械厂、数据中心、物流仓,累计金额过百亿欧元。政策一旦恶化,新项目就会观望,部分在建项目或被推迟。地方政府本指望外资带动就业,如今却多出不确定性。
有人拿安全作借口,说要防范过度依赖。可是真正的供应链安全,恰恰来自多元合作。关上大门,只会逼迫伙伴另起炉灶。回头再想打开,成本更大。
再看能源转型。德国要砍煤、弃核,大规模建风电和光伏。风机叶片、逆变器、储能电池不少都从中国来。要是加税战火延烧,项目进度延迟,能源账会更加吃紧。冬季电费上跳的痛,家庭和工厂都曾体会过。
默茨本人的政党联盟在国内选票下降,急需用“硬朗”换支持。可选民更关心就业和物价。加税带来的涨幅一旦进超市,舆论风向难保。历史上,德国曾在全球化中尝到甜头,如今一旦转弯,老本难以续命。
局势仍可变。德企高层已密集游说,要求保持对话。部分议员建议用行业协商代替全面加税。眼下哪个方案会被采纳,没有定论,但时间不多。订单排期、原料采购都得提前半年安排,决策拖得越久,企业越不敢下单。
任性加关税,可能双输
钢板涨价影响生产,反制措施冲击出口,投资不确定导致项目搁浅。计算下来,德国与中国都会损失机会,但德国制造业承压更重。默茨若真想保产业,应先维稳合作,而不是急着竖墙。
结语
如果你是德国制造业工人,看到总理要对中国钢材加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说说你会如何应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