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间,朱晓蕊在美国犹他大学拿下自动化博士,回来后直接扎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那是2006年的事儿,国内自动化领域还挺冷清的,学生毕业了多半得转行,找不着对口工作。她呢,作为自动化专业唯一的女教授,硬是把这块地盘给盘活了。
教书之余,她老琢磨怎么把理论落地,鼓励学生别光埋头论文,多想想实际应用。机电自动化这行,当时企业投资少,市场认可度低,她就从实验室起步,带着学生捣鼓些小项目,慢慢积累经验。
![]()
后来,2007年左右,她遇上机会。李泽湘介绍来个年轻人汪滔,这小子自学成才,已经注册了大疆公司,想搞无人机。她一看有戏,就加入了团队,当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李泽湘砸下100万启动资金,大疆就这样从哈工大的实验室搬出来了。
起步阶段可没那么顺,资金紧张,团队小,研发周期长。她负责技术路线,带人攻克飞控系统、传感器融合这些硬骨头。2010年左右,第一款四轴飞行器雏形出来了,虽然还粗糙,但精度已经能跟国外比肩。
![]()
到2013年,Phantom系列消费级无人机一炮打响,在北美市场直接爆单,大疆的市场份额蹭蹭往上窜。短短几年,全球占有率超80%,年销破百亿,专利攒了上千项。这成绩不是天上掉的,全靠她和团队在算法优化、硬件集成上死磕。
朱晓蕊在这过程中,渐渐从教授转型成企业骨干,帮大疆铺好了技术底子,也顺带把国内无人机产业带上正轨。说到底,她那哈工大的底子,让她总能抓住关键技术点,不搞花里胡哨,就实打实解决问题。
![]()
当然,大疆的快跑,也离不开她对产业链的把控。早期,她帮着协调供应链,从电机到电池,一环扣一环,避免了那些低级失误。2015年大疆估值上千亿时,她已经在考虑怎么让技术更普惠,推动消费级应用。整个过程,她没少为团队把关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哈工大这块土壤,养出了她务实的作风,也让她明白,创新不是孤立的,得跟市场接轨。
![]()
2016年,大疆已经稳稳站住脚跟,朱晓蕊觉得时机到了,就选择退出。她没拖泥带水,直接把位子让给新人,转身去扶持自己的博士生邱纯鑫。俩人盯上激光雷达这块,无人驾驶的“眼睛”,市场潜力大,但竞争也猛。速腾聚创就这样在2016年秋天成立了,主攻第二代固态激光雷达,目标直指芯片化和低成本。
![]()
她负责整体技术架构,邱纯鑫管算法,两人分工明确,从零建团队。起步时,公司小,实验室简陋,她就从大疆的经验里抽取教训,先小步快跑,快速出原型。2017年,M1雷达出来了,精度高、成本低,很快就跟机器人厂商搭上线。说实话,这行门槛高,研发烧钱,她们靠着技术积累,绕过了些弯路。
![]()
融资这事儿,2021年是个转折。雷军带队小米进来,领投24亿,后面比亚迪等跟进,一下子给速腾注了强心剂。这笔钱来得及时,正好赶上量产扩张。她们用这资金升级生产线,优化芯片设计,M1 Plus版直接降本30%以上。2022年,M2雷达推出来,集成度更高,功耗低,很快就签下2600多家机器人客户。
![]()
汽车端也发力,覆盖全球290家品牌,订单源源不断。朱晓蕊在这儿发挥了大作用,她不光管技术,还帮着谈合作,确保供应链稳。速腾的激光雷达,核心就在于自研芯片,这点让它从海外巨头手里抢了些份额。市场反馈显示,2023年出货量翻倍,ADAS系统渗透率拉高了不少。
![]()
转战激光雷达的过程,朱晓蕊没急于求成。她知道,无人驾驶不是一夜爆发的,得一步步验证可靠性。从机器人切入,到汽车渗透,这策略挺稳的。速腾的估值,也从早期几亿蹦到百亿级别,2024年港股上市时,市值190亿港元。
虽然开盘小破,但基础扎实,后劲足。她们没停步,继续迭代产品,2024年上半年营收7.27亿,同比增长121%,激光雷达销量25万台。整个离职创业的路子,接地气地说,就是用大疆的余热,点亮新赛道。
![]()
朱晓蕊的眼光,准在选对痛点,激光雷达这“眼睛”,现在是智能汽车的标配,速腾抓住了风口,也没飘。国内这块,从无人机到激光,产业链越来越全,她的项目就是活例子,证明中国科技能从跟跑到领跑。
![]()
雷军的投资,也不是瞎砸钱。小米生态正好需要传感器,比亚迪的电动车线也缺好货。这24亿,不光是钱,更是资源对接。速腾用这笔资金,建了海外团队,推产品到欧洲和北美。朱晓蕊带队的技术输出,让公司从深圳小厂变成全球玩家。
2023年,合作车型超百款,覆盖从入门级到高端SUV。整个过程,没什么戏剧性,就是稳扎稳打,数据说话。速腾的毛利率,也从早期低位爬上来,证明降本策略管用。朱晓蕊在这儿,没当甩手掌柜,而是深耕技术细节,确保每代产品迭代有实打实的进步。离职后,她这步棋,走得明明白白,把个人积累转化成新增长点。
![]()
速腾聚创上市后,势头更猛了。2024年6月28日港交所敲钟,朱晓蕊站在那儿,标志着公司从创业期跨入成熟阶段。全年营收16.5亿,同比增长47.2%,激光雷达总销量54.4万台,ADAS领域占了大头,51.98万台。
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33.5%的体量,不是吹的。亏损也收窄到4亿左右,规模效应开始显灵。她们继续布局具身智能,服务收入涨57.8%,机器人端出货破六位数。2025年Q2,销量15.82万台,环比74.7%,这增速,在行业里算得上亮眼。
![]()
后续朱晓蕊没放松警惕。公司二期工厂动工,供应链进一步本土化,避开地缘风险。国际项目落地8个,欧洲车厂反馈好,精度和耐用性都过硬。速腾的第二代雷达,现在已集成5G和AI,路径预测更准,帮车企省了不少测试成本。
合作伙伴从2600家机器人厂,扩展到更多场景,像物流和安防。朱晓蕊指导下,团队专注核心技术,没分散精力。2025年上半年,营收继续高歌,预计全年出货超预期20%。这百亿独角兽的帽子,戴得稳,因为根基在技术积累上。
![]()
回过头看,朱晓蕊的路子,挺有启发的。从哈工大到大疆,再到速腾,她总选那些有技术壁垒的赛道。国内智能硬件产业,正需要这种实干家。速腾的成功,也拉动了激光雷达供应链,上游芯片厂、下游集成商,全链条受益。
![]()
中国在无人系统领域的布局,越发完整,她的项目就是缩影。未来,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还会深耕,她们已备好弹药。说到底,这故事接地气,就告诉年轻人,选对方向,死磕技术,市场自然来敲门。朱晓蕊没啥花哨的标签,就是个爱折腾的教授,用行动证明,中国科技能出大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