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贾康文章发表于《环球时报》:迎接挑战,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0
分享至


(本文基本内容已发表于环球时报11月 7日)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增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其后转入中高速追求升级版的高质量发展。从代表性经济指标看,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679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人均GDP从不足200美元,提高到2024年的1.34万美元以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7%提升至17.1%。然而,高速增长中也积累了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的“成长烦恼”,增长模式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几重压力之下“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考验。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开辟新的路径,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一、引领新常态: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

——增速换挡:由高速到中高速成为必然选择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已从两位数回落至5%左右,处于中高速区间下沿。这一调整并非主要源于周期性波动,而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根据追赶型国家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后发优势逐渐减弱,技术引进成本上升,传统要素驱动模式和经济起飞阶段的高速难以为继。从我国看,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12年达峰后已累计减少逾4000万,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8%,制造业小时劳动力成本2010-23年间上涨2.3倍,已相当于越南的2.7倍、孟加拉国的4.3倍;另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资本存量与GDP之比,已由2000年的3.3升至2023年的6.8,每新增1元GDP所需投资翻番。因此势在必行的,是将原先粗放型增长的高速转换为集约型增长的中高速。

——结构失衡: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差距亟待弥合

2024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1.8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从2012年的2.88:1缩小至2.42:1,但绝对差距仍达2.9万元。反映总体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2024年仍在0.46左右,高于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仍较突出。城镇化进程中,有近3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区域“半城市化”,表现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2024年第三产业占比虽达56.7%,但生产性服务业仅占GDP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25%的平均水平。2023年全国万元GDP能耗虽比2012年下降27%,但仍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4倍;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虽由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35微克,但距离WHO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仍有差距。水资源方面,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仍有5.4万平方公里,年均"生态赤字"达60亿立方米。

——动力转换:亟需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28%,出口贡献率降至12%;提振消费的潜力巨大,但一系列堵点仍需突破;研发投入强度虽达2.68%,但基础研究占比仅6%,而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3件,仅为日本的1/3。2024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0位,但核心零部件自给率尚不足30%,高端芯片、先进工业软件等仍依赖进口。升级版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亟待以创新的成功来突破。

——风险累积:企业、财政金融与产业安全压力上升

2024年末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95%,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169%,高于发达经济体均值(95%)近80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40.7万亿元,其债务率超过120%。房地产领域,多家头部房企发生债务违约,2024年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亿平方米,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超20%。产业安全方面,2024年进口依赖度超过50%的商品达86种,其中集成电路、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85%、73%、82%。2020—2024年,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清单由210家扩至532家,涉及晶圆制造、EDA、高端GPU等全链条;同期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出口份额由24%降至16%。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下美国主导的“卡脖子”问题,成为升级发展中的一大关键。

二、新发展理念指引:

破解增长困局的五大维度

面对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复杂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思路。其理论指导的底层逻辑与重大的实践开拓价值,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

——创新发展:再造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新发展理念的第一条,是作为第一动力而纲举目张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思想观念的创新诸方面。创新是破解动力转换困境的关键。以创新为第一动力,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3.6万亿元,占GDP比重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2013—2023年,中国研发强度由1.99%升至2.64%,每提高0.1个百分点可带动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约0.05个百分点;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5位跃升至第12位,超越日本。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规上工业4.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首次突破40%。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测算,若中国2030年研发强度达到3.5%,未来五年可累计贡献TFP增速1.8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1.6个百分点的潜在GDP增速。在具有前沿意义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DeepSeek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算力效率较国外同类产品提升30%。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6.2%,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16.8万辆,占全球60%以上。

——协调发展:破解结构性失衡难题

协调发展理念直指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失衡。在区域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区建设”和中、西部的一系列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部署,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促使东中西部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各展潜力活力走向共同繁荣。城乡融合方面,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增速连续12年快于城镇居民。2024年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引导资金,撬动1.2万亿元社会资本投向县域冷链、仓储、商业综合体,农村网上零售额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5个百分点以上,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民生与社会协调领域,社保、教育、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2024年分别达14.8%、14.8%和7.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

——绿色发展: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式

转换“约束”为“新赛道”,绿色转型已成为经济新引擎。2020—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由9.3亿千瓦增至18.2亿千瓦,年均新增1.8亿千瓦,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6%,整车与锂电池、光伏组件合计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家电、家具、灯具“老三样”,成为外贸“新三样”。全国碳市场已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50亿吨。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链年产值有望达到6.8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200万个,形成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开放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以制度型开放重塑竞争优势,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对冲“脱钩”风险。2013—2023年,中国先后签署21个自贸协定,区域覆盖全球GDP的32%;国内自贸试验区由1个扩容至22个,2025年上半年尽管全球需求疲软,但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0.1%的面积贡献了15.6%的外资、13.2%的进出口,单位面积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化工品、汽车零部件零关税比例由68%提升至92%,带动2024年中间品贸易增长11%,区域价值链黏性显著增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存量达1.2万亿美元,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2024年,货物贸易总额达43.8万亿元,服务贸易增长8%,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4万亿元。

——共享发展:夯实社会公平基石

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成果普惠化。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27%。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比首次过半(50.4%),高于2019年4.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呈现“从商品到服务、从数量到品质”的鲜明特征。

三、实践前瞻:新发展理念

引领未来转型发展乘风破浪

依据新发展理念,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在问题导向下的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推动经济在“去地产化、去碳化、去债务化”多重压力下实现平稳转型升级。展望未来,继续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两步走”战略实施中,将进一步推进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

2015年启动的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2024年,钢铁、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回升至82%、75%,较2016年提高12个和8个百分点。企业杠杆率从2016年的158%降至2024年的143%,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2024年工业产能利用率76.2%,较2016年提高5.4个百分点。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关于2029年要完成的3百多项改革任务部署,将以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一招”牵引作用,使我国这一特大规模经济体的航船,"乘长风破万里浪"。

——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释放增长潜能

在党中央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统筹结合方针的贯彻中,2024年,“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设备与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较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数字消费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达27.6%,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突破3万亿元。财政支持的国家“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投资,将以政府牵头的有效投资,促进增加就业,提升景气,带动消费和非政府主体跟进投资,配合提振消费进一步释放我国巨大的增长潜能。

——新质生产力培育: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以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数字经济赋能供需高效匹配和全产业链的数实融合升级发展,并以绿色低碳倒逼传统产业集群转型,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正展开生机蓬勃的新局面,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5%,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30%。“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投资超5000亿元。在生物医药领域,2024年国产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5个,占全球15%。

——区域和开放重大战略:构建优势互补空间格局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经济增长极。2024年,三大区域GDP总量达48万亿元,占全国35.6%;长三角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8%,高于全国1.12个百分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40%。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突破8万亿元,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10年快于东部;同时,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书写新篇章:2020—2024年,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由33条压减至27条,自贸试验区版压减至17条,制造业条目“清零”。2025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038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42.3%,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突破10万亿元,占本外币结算比重升至28%,较2020年提高9个百分点。外资研发中心数量由2012年的1800家增至2024年的4200家。

——以共同富裕夯实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021—2025年,累计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400亿元,支持脱贫地区新建改建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6.8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由83%、68%提升至92%、84%,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显著改善。2025年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开,年度缴费上限1.2万元,EET(缴费投资免税、领取征税)模式激励下,首月开户数突破1800万,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活水”。随着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织密,中国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展,正加速推动全局向“橄榄型社会”演进。

——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稳中求进底线。

房地产方面,2022—2024年,全国累计完成“保交楼”专项借款投放5500亿元,惠及住房270万套;2025年上半年,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跌城市数由58个缩减至32个,市场预期出现边际改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2024年启动新一轮1.5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拉长债务期限、降低利率2—3个百分点;同时建立“一地一策”债务风险化解方案,高风险省份数量由14个降至8个;2024年11月出台的“以债化债”重大举措,正在其循序积极展开落实中,消解地方隐性债风险因素,惠及企业、金融体系与经济社会全局。金融系统,2020—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15万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1.58%,保持在稳健区间。宏观审慎政策框架(MPA)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首期募资646亿元)协同发力,为“去债务化”提供"缓冲垫"。

结语

从“总量扩张”到“提质增效”,从“速度情结”到“质量情怀”,新发展理念不仅是高屋建瓴的宏观理论指导,更有随之引伸出的一套可量化、可落地的操作系统。它使中国在要素红利消退、房地产拐点显现、全球化退潮等“逆风”中,仍然保持了5%以上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它让“创新”成为年轻人最向往的赛道,“绿色”成为企业最看重的投资方向,“协调”“共享”成为政府最优先的政策目标,“开放”成为改革攻坚、现代化和平崛起、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催化条件。展望未来,只要我们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全局激发活力,以新质生产力托举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之舟必将在风高浪急的全球竞争海洋中劈波斩浪,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中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贾康学术平台 incentive-icons
贾康学术平台
本订阅号是唯一官方学术平台
1783文章数 41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