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11月11日发表题为《中国如何将气候行动转化为经济战略》的文章,作者是伊姆兰·哈立德。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如果全球气候外交已经给人一种陷入僵局的感觉,那么中国最新的2035年路线图提醒我们,雄心壮志与务实精神可以并存。在世界各国代表齐聚巴西贝伦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之际,北京稳步推进绿色转型的步伐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已经公布更新后的2035年气候目标: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到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中国还承诺增加森林蓄积量,并使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这些并非空洞的承诺,而是针对特定领域、可以测算且时机精准的举措,这些措施与下一阶段的全球气候行动相契合。
中国现在将气候行动视为一种经济机遇,一种引领新兴产业、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以及重塑其长期增长模式的途径。通过金砖国家绿色融资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中新的“绿色丝绸之路”等举措,中国正在填补西方留下的空白。
这种领导力事关重大。对于已经面临洪水、热浪和粮食短缺等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的政策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对绿色技术的推广,以及对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投资帮助降低了全球成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对于全球南方的大部分国家而言,中国的做法不仅提供了技术,更给予了尊严。这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一种伙伴关系的典范。
北京做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性逻辑。气候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经济转型的一部分。例如,绿色丝绸之路如今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项目,这展现了气候行动能如何与发展和外交齐头并进。
其经济逻辑同样令人信服。中国在光伏制造和电池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造就了规模经济。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领先者。
COP30的成功取决于谁能带着切实可行的计划和随时可分享的技术而来。中国建立在国内转型和国际参与基础上的气候战略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范例:务实、雄心勃勃,且不断增强影响力。世界要想在贝伦取得真正的进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承诺,更需要典范。而现在,中国正在提供这样的典范。(编译/王笛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