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李云飞在东京车展期间的媒体沟通会上,重申了比亚迪坚定不移地坚持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的理念,还呼吁同行理性选择技术路线,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
其中,他就说道:部分企业为片面追求续航参数表现,可能会选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三元锂电池,这种做法或将损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其实,这个提醒很关键。一方面用户对纯电续航的追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车企在加大电池包、追求参数方面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但是,对于普通车主来说,每天行驶的路途其实大部分都不到100公里,什么能量密度、续航参数都不是最重要的,首当其冲反而是安全。李云飞就表示:今年以来,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93.9GWh,市场份额突破80%,成为绝对主流,有力地促进动力电池行业发展。
当然,说这话,也不是说比亚迪就要求全行业都和自己一样,必须选择磷酸铁锂,而是呼吁行业首先要考虑电池安全,乃至整车安全,在这个基础上,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绝不能因为陷入“参数竞赛”,导致安全保障降低。
![]()
现在的新能源车型,纯电100度电池,增程80度电池都已经不是极限了,如果车企继续卷下去,以后200度的电池都能被装在乘用车上。很显然在参数竞赛、续航竞赛上,容易陷入极端困境。
但是,从市场的实际下需求看,90% 的私家车单日行驶里程不超过 100 公里,95% 不超过 150 公里。对于城市通勤用户,40-50 度电的磷酸铁锂电池已能满足一周一充的需求,对于每天跑长途的纯电车主来说,100度电池也足够使用了,尤其是充电桩网络建设日益密集的情况下。
实际上,不少统计数据表明,很多标配了超长续航的电池容量都处于闲置状态,但是持续的电池参数竞争,带来的是购车成本的上升。一度电即便折算600元,多配几十度电,也要让消费者多掏2-3万元。
与此同时,每增加100公斤的电池重量,电耗还要增加5%-8%,亏电油耗显著增加,反而违背了节能的初衷。虽然“大电池、小油箱”是趋势,但是也是建立在系统效率提升,能耗降低的基础上。
![]()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死磕DM技术,即便是为了让渡空间,在仰望U7和U8上用上了类似于增程技术的发动机“分布式电驱增程”架构,其实也是侧重于降低油耗和电耗。而陆续发布的7合1动力域智能控制系统,以及8合1、12合1智能电控系统等,都是为了进一步从系统工程方面降低能耗。
直白一点说:无节制地加大电池,增加所谓的几百公里续航,本身就存在一些效率和能耗问题。如果车企无序竞争,消费者又没有那么理性,结果就是容易导致市场陷入非理性发展状态。
这个道理,其实李云飞不说,很多人也明白。就像我们买个灯泡,总是习惯说“这是几瓦的灯泡”,在白炽灯、节能灯产品说,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的发光效率基本差不多。但是到了LED时代,这样说就有很大的问题。有的产品能超过100流明/瓦,有的50流明/瓦都不到,如果只看功率买灯泡,最后就是为功耗买单。因为我们购买灯泡买的是发光效率,买的是最小的能耗,而不是功耗本身。
![]()
对于汽车而已也是如此,现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充电桩、换电站等建设速度不断提升,以后补能更方便,如果还继续无节制地加大电池,并且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那将是不明智的。
其实,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完全没有必要说这些,专心做好自己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以及DM技术就行了。但是作为领头羊,还是有必要在行业重要节点提醒一下大家。
笔者坚持认为,如果比亚迪是为自己营销发声,完全没有必要反复强调这些。随大流不断地加大电池,不断地营销自己用了多大的电池包就行了,因为比亚迪就是做电池起家的,就像王总曾经说的“如果只要挣钱,比亚迪只开电池厂就够了”。
但是,比亚迪宣传的都是降低了多少油耗,降低了多少电耗,以及“安全是最大的豪华”等。也希望,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对自己的出行距离和用车需求有个较为清晰的规划,选择合适的车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电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