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问题
亲爱的中六君,最近准备开始运动,该从哪练起既不伤身又有效果?运动前后到底该怎么吃,才不会“白练”呢?
体重管理年遇上全民健身潮
你是否也想科学“开练”?
全运会点燃运动热情
但盲目跟风可能伤身又挫败
别急!
我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宋斌主任医师为你定制一份“新手友好型”运动指南
助你轻松起步、健康塑形
一起做个“会运动”的健康达人!
关节友好型运动的一周如何练?
快走、游泳、固定自行车等运动属于低强度有氧运动,靠墙静蹲、臀桥、平板支撑等则属于无氧运动,对于增强肌肉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两者结合,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并增强肌肉力量。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固定自行车):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这类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对膝、髋关节冲击较小(尤其游泳是“零冲击”运动),技术难度也相对较低,适合作为基础运动或者大体重人群;若运动后关节无酸胀感,可适当增加1次,若出现轻微不适则减少频率或缩短时长。
力量训练(如靠墙静蹲/臀桥/平板支撑):建议每周2-3次,每次针对1-2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组,每组坚持20-30秒。力量训练的核心是增强肌肉力量,增加对关节的支撑,但肌肉修复需要时间,频繁训练易导致肌肉疲劳,反而增加关节负担,因此两次训练间隔1-2天最佳。
宋斌提醒,所有运动需以“关节无疼痛”为前提。若运动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立即停止并调整方案——这也是关节健康管理的核心原则。
总结:运动的频率需根据运动类型和身体恢复情况调整,理想的每周运动计划建议是“有氧运动(如游泳)3次 + 力量训练(三项组合)”2-3次,穿插进行。
如果不控制饮食,单纯健身可以改善体态吗?
科学、规律的健身能增强肌肉、改善体态,但若忽视饮食控制,可能导致体脂率居高不下,反而掩盖肌肉线条,影响效果。体态的改善需兼顾“肌肉力量”与“合理体脂”——体脂过高时,练出的肌肉易被脂肪覆盖,从而影响塑形效果。同时,额外体重会加剧关节负荷(每增重1kg,膝关节多承受4kg压力),反而不利于姿态调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越练越胖”的情况呢?其实,本质是“摄入的热量>消耗的热量”。详细来说,运动后若不控制饮食,运动时消耗的热量很容易被额外摄入的热量抵消,甚至反超,出现“越练越胖”。
运动后食欲增强:高强度运动后能量消耗大而且速度快,饥饿感更加明显,消化系统分泌大量的消化酶,若此时大量吃高油高糖食物(如奶茶、炸鸡),摄入的热量可能是运动消耗的2-3倍;
“补偿心理”:部分人会有“我今天练得这么辛苦,多吃一点没关系”的想法。长期热量盈余,比如,跑步30分钟(消耗约200大卡),却喝1杯奶茶(约350大卡),自然会导致体重上升;
运动方式不当:如果只进行大量的力量训练,而缺乏足够的有氧运动来消耗脂肪,那么体脂率下降的速度可能会较慢,加上肌肉维度的增加,可能会感觉“壮了一圈”。
结论:健身是改善体态的利器。但要控制体重,必须结合饮食管理,“管住嘴”是制造热量缺口的关键。
热身与拉伸:不可或缺的运动“仪式”
运动前为什么要热身?热身的目的是让身体“预热”和“启动”,为接下来的主要运动做好准备。充足的热身可以:
提升心率,为剧烈运动作准备:保障心脑以及肌肉和关节的氧供,避免运动中突然缺氧导致的头晕、肌肉痉挛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激活肌肉:避免运动时因肌肉反应迟滞导致“发力错误”或者出现损伤,减少关节负荷;
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关节液的分泌,让各大关节的软骨得到润滑,减少运动时的摩损,也会让运动中的动作更加标准,提升运动表现。
运动后为什么要拉伸?核心是“帮助身体恢复,保护柔韧性”,及时而充分的拉伸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为肌肉输送氧气和营养,减少乳酸堆积导致的酸痛感;
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缓解肌肉僵硬,避免可能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如髋关节僵硬),进而影响后续运动的动作幅度,甚至加重体态问题;
降低运动后受伤风险:拉伸能让肌肉恢复弹性,减少突然抽筋、拉伤等风险。同时拉伸还可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预防劳损。
本文指导专家
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 宋斌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副主委、青年医师专业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兼髋踝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足踝运动损伤学组组长,粤港澳大湾区运动医学医师联盟委员及秘书;广东省运动防护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广州科普名师。
医疗专长:关节骨病、四肢关节(膝、踝、髋、肩等)运动损伤的关节镜微创治疗以及复杂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尤其在膝关节、踝关节运动损伤诊疗方面具有较深造诣,2022年入选广东省实力中青年医生。
近5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Arthroscopy、Biomaterial审稿人,《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中山大学学报》青年编委,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客座主编,主讲课程《骨科学概论》荣获国家一流课程认定。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金融城院区);周三下午、周五上午(知识城院区)
责任编辑:陈子滢、刘山青
初审:张源泉、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吕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