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为何“落户”扬州盐商故宅?为什么一道看似清淡的淮扬菜,却能吃出“鲜掉眉毛”的滋味?
![]()
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一粒粒晶莹的淮盐里。
淮盐与淮扬菜,一对穿越千年的“咸鲜CP”。
![]()
2023年5月,卢绍绪宅之内建成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淮扬菜文化的独特场所。
新近出版的《淮盐画传》用文字为读者描摹了这座盐商故宅:
“卢绍绪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在扬州晚清时期盐商住宅中规模较大、装饰豪华。这片住宅由前后九进房屋组成,每一进都装饰着精美的砖石木雕,拥有宽敞的厅堂和楼舍,因其宏伟壮丽,被誉为‘盐商第一楼’。宅内的门楼、住宅楼、意园、藏书楼等建筑都保存得相当完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整座宅邸规模宏大,从院落中的青石雕花、楠木的用料以及精心布置的小景中,均能感受到这座古宅昔日的辉煌。内宅楼后面有意园,园内建有六角盔亭、石舫,并有一架百年紫藤,处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气息。该宅主人卢绍绪,原为盐场盐课大使,后选择放弃官职,转而投身商业,专注于盐业的经营,最终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晚清时期扬州盐商的杰出代表。”
![]()
淮盐+淮扬菜,一场味觉的文艺复兴
盐是“百味之祖”,没有盐,再好的食材也难出真味。而淮盐,指的是历史上产自江苏淮河沿岸的盐,尤其是淮北、淮南一带的海盐。它质地纯净、咸中带鲜,在古代就是贡品级别的“明星盐”。
![]()
淮盐对淮扬菜的“加成”,不仅因为它是调味的基础,更因为盐商这个群体的推动。他们有钱、有闲、有品位,把吃饭这件事,从“填饱肚子”升级成了“舌尖上的艺术”。
扬州盐商可不是一般的土豪。他们“亦儒亦商”,既是生意人,也是文化人。盐商子弟集鸿儒、诗人、书画家、戏曲家、收藏家、美食家、医药家、园林家于一身。
他们的宅邸,就是当时的“美食研发中心”+“文化沙龙”。盐商们请名厨、搞雅集,一边赏诗画,一边品美食。正是在这种“富而养生”的氛围中,淮扬菜逐渐形成了清淡调和、追求本味、讲究刀工、注重养生的风格。
这样看来,中国淮扬菜博物馆“落户”盐商故宅,也算是“回家”了。
淮扬菜:盐商养出的“文人菜”
淮扬菜被称为“文人菜”,不是没有道理的。它不像川菜那样火爆,也不像粤菜那样浓艳,而是像江南的山水——清淡中见真味,平淡中藏匠心。
![]()
比如几道经典菜肴:
生炒蝴蝶片不是真蝴蝶,而是鳝鱼片!刀工了得,炒出来像蝴蝶翩翩起舞,颜值高、口感脆。
钦工肉圆是猪肉+鱼肉+馒头屑,搓成圆子,和蒲菜一起煨,清香鲜美。
平桥豆腐用三年以上的老母鸡熬汤,配嫩豆腐、鲫鱼脑提鲜,简单食材做出极致味道。
这些菜背后,都是盐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哲学。他们不追求山珍海味,而是在平常食材中下功夫,把“吃”变成一种生活美学。
根据《中国淮扬菜志》记载,两淮盐商家往往雇佣精于烹调的厨师,主持烹调掌勺,称为“家庖”。《扬州画舫录》载,在扬州“烹饪之技,家庖最胜”。两淮盐商、盐官中有不少美食家。如盐商吴楷,精于烹饪,首创扬州车螯饼。
淮盐提供了优质的调味基础,盐商则提供了文化底蕴和财力支持。盐商“富而养生”的生活情趣,推动的不仅是美食,还有推动了医学、戏曲、园林、书画等多元文化审美鉴赏水平的提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