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1 月 5 日在第七届小鹏科技日上亮相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引发社交平台热议,网友戏称“像真人”。面对“机器人里藏真人”的质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迅速以“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进行辟谣,强调IRON是一台完整的机器人而非“真人穿壳”。从技术层面看,IRON之所以能够实现“逼真如人”,主要源自以下四大创新: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 仿人脊椎与全身自由度
IRON 采用 1:1 人体比例的仿人脊椎设计,整体拥有 62 个主动自由度,手部单独提供 22 DOF 的灵活抓取能力,使其能够完成从弯腰、转体到精细抓取的全链路动作。这种高自由度结构是实现自然步态和姿态控制的硬件前提。
![]()
2. 仿生肌肉与柔性皮肤
机器人内部配备 3D 打印晶格执行器,模拟人类肌肉的收缩与弹性,实现行走时的“肌腱缓冲”。外层则采用全包覆柔性皮肤,嵌入触觉传感阵列,能够感知温度、压力等多模态信息,进一步提升与人类交互的自然度。
3. 超算力 AI 芯片与本地大模型
IRON 搭载三颗自研“图灵”AI 芯片,算力达2250‑3000 TOPS,支持本地运行 30 B 参数的大模型。结合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端到端大模型与强化学习技术,机器人能够实现自然语言对话、情境记忆以及实时决策,真正做到“看、听、说、做”一体化。
![]()
4. 全景感知与工业级电源
配备 720° 无死角的 AI 鹰眼视觉系统,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惯性测量单元,实现全方位环境感知与安全避障。能源方面,IRON 采用全固态电池,兼顾安全性与长时续航,为工业现场的连续作业提供可靠保障。
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落地路径
自 2025 年 4 月起,IRON 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投入实训,参与 P7+ 车型的部件装配与质量检测,验证了其在高精度搬运和拧螺丝等任务中的实用性。供应链方面,蓝思科技负责头部面罩、灵巧手等关键部件的供应,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产能基础。小鹏计划在 2026 年底实现 L3 级别的规模量产,届时机器人将从“实验工具”升级为具备自主感知与决策能力的工业助理。
![]()
“像人”背后的商业意义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指出,机器人越像人,越能直接迁移汽车智能驾驶的算法与数据,实现“具身智能”。高度拟人化的设计不仅提升了交互体验,更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人体动作数据,帮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操作。业内分析认为,IRON 的高逼真度已经成为小鹏在具身智能赛道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未来有望在智慧物流、门店导购以及车间协作等多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结语
小鹏 IRON 之所以“真的像人”,是硬件仿生、软硬件协同、感知算法与大模型深度融合的结果。随着实训验证的推进和供应链的完善,这款人形机器人正从“炫技”向“实干”转变,预示着具身智能在中国制造业的落地进入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