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社会治理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于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种种难题,比如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乡村发展的凝聚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初,在传化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与培育下,浙江省首家由村民发起并服务村民的村级公益基金会——杭州市萧山区径游公益基金会诞生。2025年2月,随着谢径安三村连片发展,对原径游公益基金会进行可持续迭代升级,扩大战略性公益试点的范围,服务乡村更好发展,因而升级为杭州市萧山区谢径安公益基金会。
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村级公益基金会的价值有没有展现?乡村有没有发生什么积极改变?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近期我们专访谢径安公益基金会的总干事——戴丽莎,以她的视角看待乡村治理的突破和成效。
秋风起,寒意来,谢径安公益基金会总干事戴丽莎一袭咖色短装风风火火而来。她介绍,这两天正在筹备重阳节活动内容,“我们在网格群都发了通知,也做了宣传单,预备到时候再到各村用喇叭喊着通知大家。”这也是她来村里后,新习得的通知办法。当全身心扑到乡村,与一个个村民打交道,新交流方式不能落下,土办法也得学,“在村里做事情,得接地气,得贴合村民的习惯和需求。”
![]()
图中左2为谢径安公益基金会总干事戴丽莎
90后的戴丽莎来到乡村工作尚未满3年,却已逐渐摸清乡村的一些门道,拥有了庞大的谢径安朋友圈和一帮“忘年交”,还拉起了一支村里的志愿服务队伍。时间流淌,一切如何发生?
![]()
戴丽莎是浦阳镇尖山村人,也是径游村媳妇,大学毕业后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一直住在临浦镇,居家全职带娃。2023年,随着径游公益基金会的成立,急需一位懂财务、性格也活泼的年轻人,戴丽莎学的是财务专业,此前也有从业经验,且性格直率、爱张罗,“那时,是一位朋友找到我老公,刚开始我都不知道,他就答应了下来。”第二天,戴丽莎来面试,第三天,她就直接上岗,“当时也没有想太多,想着‘去吧,试一试吧!’”
![]()
在正式加入基金会之前,戴丽莎对公益、慈善的概念是浅显的,但大学时期学生会文艺部门举办活动的经验、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让她对这份工作满怀信心,而现实却给她浇了一盆冷水。“我印象很深,最早我们主办端午节活动,叫‘百米长桌,全村齐包文化粽’,当时前期工作万事俱备,但没想到,根本没有人报名。”她将当时邀约村民参加活动形容成“求爷爷告奶奶”,“因为包粽子也好,亲子活动、文艺表演也好,村民参与度是很重要的。”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周“口口相传”,百米长桌现场热闹非凡,一双双巧手组合起粽叶、糯米,又以绳结捆绑结实,千余只粽子从无到有,两口大锅轮番上阵,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包好的部分粽子也被一一送到村里老人手中。
从方案策划,到采购、现场组织、宣传、总结、财务报账、入户走访,这是戴丽莎担任村基金会工作后首个全程参与的活动,当老少村民带着笑意满载而归,她终于放下紧绷的神经,一切的艰辛和焦虑都“值了”。
为了让村民能更好凝聚一起,村基金会开展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戴丽莎在活动筹备期间依然会忐忑紧张,“总担心出岔子”,但终究愈来愈游刃有余,村里老少都成了“忘年交”,村里活动也从无人问津变得名额紧张起来。
“村里干事情,你说太多没人信,多做、多沟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成为其中一员。有时,这场活动刚结束,就有村民来问我——‘莎莎,你们接下来还准备办什么活动?给我留个名额’,有的时候名额还不够,甚至还有很多现场加入的。”
![]()
升级后的村基金会,如何更好服务和覆盖更多的村民,其实很有难度。“径游那边干了两年时间,又都是我老公这边的乡里乡亲,都比较熟悉了,现在扩展到谢家村、安山村,如何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实对于我而言挑战很大。”
遇题拆题,戴丽莎觉得总有办法能解决的。“我和谢家村、安山村几个对接人慢慢熟络起来,我们逐渐成为了朋友,脸熟了、关系好了就好办事。很多村民的需求都是在和他们闲聊中启发出来的。”
谢径安公益基金会成立后首场三村联合开展的就是乡村文化活动——乡味厨娘大赛。“一开始零零散散只有十几个人报名,大家一听是比赛就觉得自己不行,胆怯了。我和小伙伴与他们一个个讲,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后报了60多人。”
![]()
还没等活动结束,阿姨们现场就找戴丽莎反馈满意度。“好几个阿姨都说,太久没这么热闹团结了,大家不是在比赛,只是多了个场合和机会可以大家聚一起。”
应村民需求,村基金会今年推出暑托班项目,为期五周,旨在为家长解忧,护航孩子暑期成长。村基金会团队开始策划该项目,专门招募志愿者讲师为孩子授课,并邀约此前在谢径安厨娘大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谢光平来为孩子们做午餐,谢径安·乡村创梦家——巧麦田免费送来爱心甜点,虽极力压降成本,但场地费、餐食费却不可避免。戴丽莎与团队仔细核算后终于敲定价格,仅覆盖成本。
“有些村民还是不理解,觉得就该完全免费。有的人还说我们是骗子。”听到如此“不理解”甚至“诋毁”的声音,戴丽莎气愤又委屈,“我在家里被气哭了。我们是出于好心,希望能够提供便民服务,他们这样说,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如果有问题,不去解释是我的问题,解释了你不能理解那是你的问题。我白天去暑托班带孩子们,下班就去这些村民家里,向他们解释、沟通。”戴丽莎坦言,其实,多跑几次,误会也解开了。这也是戴丽莎在乡村工作的日与夜里磨出来的经验——不要让一个人的问题变成一堆人的问题,揣测猜疑难免,但只要多沟通,没有化不开的矛盾。
“其实中途也后悔过,明明可以不必做。但只要村民有真实需求,我们还是要做的。 我就是这样一个怕麻烦又爱张罗的矛盾体,总是大大咧咧,后悔着,又往前冲。”
![]()
“这两年多,村民逐渐开始知道我们村基金会到底是做什么的,越来越多村民从观望到参与公益项目中来,成为其中一份子。”在戴丽莎看来这是她回到乡村后,自己觉得特别有价值的地方
“最开始开展活动的时候,因为和村民也不熟悉,也不知道叫谁,一位阿姨热心来帮忙,我很感激,活动结束后请她吃了一碗面。”一来一回,两人便熟悉起来,后来两人成了“忘年交”,“现在她家里有什么事情,甚至走在路上碰到了谁,都要和我讲讲。村里的事情,她也都很愿意帮忙,已经是我们的骨干志愿者了。”
![]()
目前,谢径安的志愿团队已经有近50名活跃志愿者,老少皆有。如今开展活动,志愿者征集早已不是难题,甚至还集结了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并形成三支文艺志愿者队伍,每每村里有大活动,旗袍、二胡、古典舞便轮番上阵。
另一方面开展的“公墙议事”,在她看来,各个年龄层次都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不仅是乡村里面的阿姨、叔叔,青少年也逐渐发挥他们的作用,有时效果更明显。”
暑托班的孩子们,参与了“红领巾议事”,“他们有些建议都很好,比如从小朋友的视角出发,如何帮助残障儿童和困难儿童;比如针对谢径安公共停车秩序和交通秩序,特别是老八径线等地的交通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
“村里热闹起来了,村民凝聚力越来越强了,大家的谢径安主体意识越来越浓厚了,大家慢慢开始主动讲‘我是谢径安的’。
11岁的儿子从前也问起戴丽莎的工作,“妈妈你到底是做什么的?”她便带他到自己的工作现场,让他做小小志愿者,例如端午节的活动,他分到了包装、分发粽子的任务,“我会和他说,‘你做的不是一件小事情,你是在帮助村里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戴丽莎希望通过一次次言传身教,也在儿子心中种下公益的种子。
戴丽莎也特别说起,自己作为一位返乡青年,公益基础还是相对薄弱的,也正在向其它比较好的乡村学习,希望未来能更好地做好村基金会的工作。
“我和村里的人都觉得,谢径安的未来肯定越来越好。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当然也不能落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