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小鹏机器人 IRON 凭过于逼真的拟人化表现引爆热议,恰似一颗石子投入科技圈,激起层层涟漪。而大洋彼岸的特斯拉并未停下脚步,一场备受瞩目的年度大戏已同步拉开帷幕。
2025 年 11 月 7 日凌晨,特斯拉股东大会如期而至,不得不说,这场干货满满的盛会,俨然成了马斯克的专属高光秀场。
![]()
万亿薪酬的“高压游戏”,马斯克赌命,股东赌运
首先,这场大会的 “重头戏”,是马斯克那纸刷新全球纪录的万亿薪酬方案 ——75% 以上股东高票通过,现场欢呼声喊着 “埃隆” 掀翻屋顶,马斯克笑得比中了头奖还灿烂。
但这 “头奖” 从不是白拿:协议里藏着 12 道硬核 “闯关任务”,特斯拉市值得从 1.5 万亿美元起步,一路狂飙至 8.5 万亿美元,每闯一关解锁 4.237 亿股限制性股票,总价值直逼万亿美元。
扣税后马斯克实际到手 8780 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高达 6.26 万亿 —— 这数字,够抵上半个中等经济体的年度 GDP 体量!
股东们真能心甘情愿?反对声从未停歇,最终却敌不过多数票的支持。
特斯拉前十大股东之一的挪威石油基金,还有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CalPERS)、股东咨询机构 ISS 和 Glass Lewis,前脚纷纷亮明反对态度。
他们吐槽方案规模远超行业常规,既会稀释股东价值,还会放大 “关键人物风险”,把特斯拉的未来全押在马斯克一人身上。
但后脚个人股东就齐刷刷按下赞成键,现场嘘声直接把纽约州审计长的 “派生诉讼门槛” 提案轰下台。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常规奖金,是条捆死未来的 “高压锁链”。
![]()
马斯克得像打通关一样,一边猛冲市值,一边硬啃四大核心业务硬指标:FSD 订阅破千万、年交付 2000 万台汽车、100 万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落地、年化 EBITDA 飙至 4000 亿美元。
如果失败,股权稀释、股东反弹,他可能直接卷铺盖走人。
但成功的话,他持股比例从当前约 15% 冲到 25% 以上,投票权彻底拉满,特斯拉将彻底 “一人独大”。
这逻辑有多刁钻?它撕碎了硅谷的 “天才神话”—— 马斯克从不是什么救世主,而是个押上一切的赌徒。
过去一年,特斯拉股价震荡、FSD 推进龟速、产能卡在政策与技术之间进退两难。
更关键的是,他还身兼 SpaceX、xAI、Neuralink 多家公司的管理重任,精力被严重分散。
这次的薪酬方案,本质是一场十年对赌:他赌上自己的未来十年,逼着自己从 “多头管理” 中抽身,把所有精力砸向特斯拉;而股东们买的也不是股票,是 “马斯克时间” 的独占权。
就像凯西?伍德预言 2030 年特斯拉股价冲 2600 美元,这帮粉丝股东赌的,正是马斯克的 “魅力 buff” 能逆天改命,把技术协同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
毕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数据已累计超 100 亿英里,每天还在新增 1000 万英里,这种数据优势是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
对全球商业的颠覆?简单粗暴:企业治理正从 “民主分权” 转向 “赌王模式”。
传统公司 CEO 拿固定薪酬,干多干少一个样;马斯克这套,是把风险和激励焊死在一块儿 —— 十年任期不准走,核心目标不松动。
说白了,这就是网游里的 “肝帝契约”:不拼命闯关,就别想拿顶级装备。而特斯拉超 400 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正向现金流,又让这 “豪赌” 瞬间稳住军心,股价盘后直接涨了 0.88%。
这场万亿赌局,本质是资本市场对 “超级企业家精神” 的一次极端定价实验。
它证明在创新驱动的时代,社会愿意为敢于挑战行业边界、甚至人类认知边界的疯狂企业家支付 “天价”。
普通管理者优化存量,而超级企业家重新定义产业 —— 马斯克让电动车从环保工具变成性能标杆,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终端,这份薪酬里,藏着市场对 “改变世界可能性” 的下注。
无论最终成败,它都成了商业史上的里程碑,重新探讨了创新企业该如何设计激励机制、资本市场该如何为长期价值定价,这些答案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创新产业的演变。
新车狂欢,Cybercab的“无人梦”,Semi的“物流革命”
薪酬落定,马斯克开门见山直奔核心:全新产品矩阵。
Optimus 以热舞拉开序幕,Cybercab、Semi、Roadster(参数丨图片) 接连登场,这般阵仗堪称 “车圈的星光盛典”。
先看 Cybercab,这款专为 Robotaxi 打造的 “无人座驾”,彻底摒弃方向盘、踏板与后视镜,全靠 AI 自主驾驶。
![]()
马斯克放出重磅信息:每公里成本低至几毛钱,2026 年 4 月将在得州工厂投产,生产节拍仅 5-10 秒一辆,年产能计划从 50 万辆飙升至 500 万辆。
![]()
听起来像科幻剧情?但硬核数据支撑十足。
FSD V14.1 已流畅到 “行驶中可轻松处理其他事务”,V14.3 版本更实现 “安心小憩直达目的地”。年底奥斯汀将取消安全员配置,得州、加州、内华达、佛罗里达、亚利桑那等州将全面铺开运营。
自动驾驶成本目标锁定每英里 0.20 美元以下,车队运营无需依赖传统保险 —— 这一轮,特斯拉彻底从 “卖车” 转型 “卖出行里程”,Robotaxi 俨然成为潜在的 “印钞机”。
深层来看,Cybercab 本质并非传统汽车,而是 “共享出行领域的颠覆者”。
传统网约车依赖人力驱动,不仅成本高企,还常受罢工等问题困扰;而 Cybercab 依托 AI 技术,可 24 小时不间断运营,凭借低成本优势形成碾压式竞争力。
其核心意义在于重塑出行生态:城市拥堵有望成为历史,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享受到 “专属司机级” 的出行服务
![]()
但风险同样存在,监管审批是最大拦路虎。欧洲市场需推动相关政策落地,目前 FSD 仍处于 L2 级别,法律责任暂由司机承担。
针对特定市场,马斯克提及 2026 年 2-3 月完成审批 —— 这个时间点恰逢节后,当地消费者显然更关注实际体验,审批通过后,其 AI 系统还需与本土同类产品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正面比拼,看谁的技术更贴合日常使用场景。
从过往马斯克对同类产品的关注来看,他或许正期待该市场早日开放 FSD 应用,促成一场跨洋的 Robotaxi 技术对决。
再看 Semi,这款全新设计的电动半挂卡车,计划 2026 年在内华达工厂投产,拥有 800km 续航、800kW 功率和 1.2MW 快充能力,每公里耗电量仅 1 度。
![]()
所以,它聚焦零碳物流赛道,搭载自动驾驶架构,既省去司机成本,又摆脱对燃油的依赖。而上一代 Semi 曾推迟量产,此次重启计划,尽显 “不服输” 的姿态。
从战略布局来看,马斯克正从 “乘用车领域” 向 “商用车帝国” 拓展,全球物流巨头或将迎来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节点。
专业视角分析,Semi 的核心价值在于撬动 “物流最后一公里革命”:传统柴油卡车碳排放高,且面临司机短缺难题,而 Semi 凭借 AI + 电池的组合,可降低 30% 运营成本,同时保持稳定续航。
其未来意义在于推动物流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 AI 密集型转型,助力全球供应链实现绿色升级。而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体系,恰好契合这一转型需求,Semi 若要落地相关市场,大概率需要与本土商用车企业达成合作。
最后,Roadster 重磅回归,将于 2026 年 4 月 1 日带来震撼演示,量产计划则在 12-18 个月后启动。
![]()
它搭载火箭助推技术与全向矢量推进系统,堪称 “史上最酷的移动载具”。马斯克将其比作 “蛋糕上的樱桃”,粉丝们早已翘首以盼,十年等待的热情丝毫不减。
从市场定位来看,Roadster 并非走量主力,而是特斯拉的 “品牌情怀续命剂”。
目前特斯拉销量主要依赖主流车型,而这款高性能车的作用在于拉升品牌高端形象,维系核心车迷群体的忠诚度。这对同类市场的新势力品牌也颇具启发:新车规划不仅要稳步推进,更要守住时间承诺,粉丝的耐心终究有限。
整体来看,特斯拉三款新车分工明确:Cybercab 主攻出行市场,Semi 抢占物流赛道,Roadster 负责拔高品牌想象空间。
产能目标从 2024 年的 177 万辆攀升至 2028 年的 500 万辆,FSD 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钥匙 —— 一旦核心市场开放审批,出行订阅用户破千万将指日可待。
马斯克这番 “技术与市场联动” 的布局,隐约透露出深层战略:特斯拉借助全球关键市场的势能加速扩张,而该市场的车企也能借此进一步提升 AI 技术的行业认可度。
Optimus的“机器人狂想曲”,从热舞到月球基地
大会高潮当属 Optimus!V2.5 版现场完成跳舞、挥手、互动等一系列流畅动作,马斯克直言 “做梦都能梦到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026 年,V3 版将正式量产,不仅形态更贴近人类、智能水平全面升级,还将实现年产百万台的目标,单台成本控制在 2 万美元。产能布局同样野心勃勃:弗里蒙特工厂规划百万级生产线,得州工厂剑指千万级,最终向亿级产能发起挑战。
马斯克现场抛出重磅愿景:当 Optimus 量产规模达到数百亿台,将助力消除贫困;医疗领域,它能展现超人类医生的专业能力;安全领域,将通过 “人道跟踪” 技术防范犯罪。
看似大胆的设想,背后藏着扎实的技术逻辑 ——Optimus 堪称 “有腿的智能车”,直接复用 FSD 的 AI 系统、电池与电机技术,成功攻克手部工程、现实场景 AI 适配、大规模量产三大核心难点。
市场规模更是可期,个人与工业领域需求比例预计在 1:3 至 1:5 之间,整体市场空间达数十亿台。迭代节奏同样紧凑,明年推出第三代产品,2027 年、2028 年将陆续发布第四代、第五代,年度更新频率堪比 iPhone。
有趣的是,相比部分产品因 “过于拟人” 引发争议,Optimus 走了 “R2-D2 亲和版” 路线,避开了冷峻的机械感,更显讨喜。
![]()
马斯克打趣道,这款机器人并非来 “抢饭碗”,而是妥妥的 “穷人保姆”—— 叠衣服、送快递样样在行,未来甚至能搭乘改装后的探测车,参与月球基地建设。
其核心意义远超工具本身:AI 与机器人的结合,将推动 GDP 从人力约束的有限增长,转向无限扩展的全新阶段;人类也将从重复苦力劳动中解放,聚焦脑力创造,贫困、医疗资源不均、犯罪等社会问题有望得到突破性解决。
当然,安全始终是底线,马斯克反复强调 “人类优先” 的核心原则。
从技术逻辑来看,其 “电池 + AI” 的闭环生态,构筑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这也印证了机器人并非单纯的科技玩具,而是能持续创造价值的 “永动机式印钞机”。
![]()
未来工厂将转型为高效协同的 “机器人乐园”,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从 “人口红利” 全面转向 “AI 红利”。
马斯克曾对相关同行的技术探索表示认可,这种态度并非源于轻视,而是对行业 “并肩称霸” 的期待 —— 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正呈现出多元协同的趋势。
更狂野的太空梦还在后面:Optimus 将与相关车型携手,参与月球、火星基地的建设;SpaceX 若未来实现上市,特斯拉股东也有望共享这一赛道的成长红利。
马斯克甚至开脑洞提议,闲置车辆可参与 AI 推理任务,既能帮车主创收,还能避免 “AI 闲置无聊”,专业与趣味兼备。
试想一下,不同品牌的智能机器人未来在太空组队协作,必将成为跨领域协同的精彩图景。
AI5芯片的“硅谷核弹”,Terafab的野心
就目前来说,智能时代的底层支撑核心是芯片,马斯克以"做梦画芯片"的思维推出AI5芯片,性能参数极具冲击力:较AI4性能提50倍、内存扩9倍、能效优10倍,功耗仅为英伟达Blackwell的1/3,成本低至1/10。
其整数运算与硅效率优势显著,生产端将由台积电、三星代工,与英特尔的合作也在推进,消息带动英特尔股价涨3%。
![]()
时间规划上,AI5预计2026年出样、2027年量产,AI6将在一年内性能翻倍并实现同厂升级。
但最大瓶颈是产能,特斯拉400亿美元现金不足以支撑量产,遂提出"Terafab"计划——打造月产100万片晶圆的超级工厂,规模超现有Giga工厂,马斯克直言"必须做!",尽显破局决心。
行业观察家称AI5是"AI民主化炸弹":英伟达长期以高功耗高价垄断AI算力,而AI5的低成本低能效将打破这一格局,同时为特斯拉FSD自动驾驶、Optimus机器人落地提供核心算力支撑。
其行业意义深远:推动AI算力从云端向边缘下沉,加速边缘计算普及,低功耗突破让智能设备实现高效运行。
全球芯片战焦点也从贸易层面转向"开源生态",特斯拉联动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供应链布局跨区域化,亚洲成熟制造能力成关键,Terafab落地需强产能合作伙伴。
业内调侃马斯克是"画蓝图促量产,全球协同让英伟达承压",背后是算力格局重构的预判。这为科技企业提供启示:核心部件自主可控成壁垒,单纯外包不可持续,需构建自建生态。
特斯拉2026年内华达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后,将形成"能源+芯片"双轮驱动,从车企向"AI帝国"转型。其路径核心是靠技术突破带动生态协同,以垂直整合抗供应链风险,用成本控制实现技术普惠,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参考范本。
![]()
AI5的战略价值在于通过降低算力成本激活更多AI场景商业化,特斯拉实则在搭建"算力基础设施平台",以芯片为核心辐射产业链,是硬件领域的"平台赋能"创新。
Terafab工厂月产100万片晶圆的目标,不仅满足自用,或预留第三方供货空间。若AI5优势获市场认可,特斯拉可成为新兴AI算力供应商,与英伟达、AMD形成差异化竞争,"自用+外销"模式能分摊成本、扩大份额。
AI6"一年翻倍"的迭代计划,体现特斯拉芯片设计自信,这源于AI算法与芯片架构的协同优化。
相比传统芯片企业兼顾多行业的长周期设计,特斯拉围绕FSD、Optimus等场景定制开发,算法硬件深度耦合提升效率,"应用驱动设计"或成垂直领域新趋势。
供应链布局上,特斯拉选台积电、三星借其先进制程优势,与英特尔接触则为分散地缘风险、借其成熟制程及封装技术。
这种多元策略保障产能稳定,也提升代工谈判优势,凸显复杂环境下弹性供应链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AI5是特斯拉发展里程碑,更是全球AI产业转折点,标志着算力竞争向"性能成本平衡""边缘普惠""生态协同"升级,马斯克的"芯片梦"正悄然改写科技产业竞争规则。
特斯拉FSD,隐形主角的全球野心与技术变革
FSD 堪称本次大会的隐形主角,马斯克对此信心满满。
目前该技术已在 6 国正式上线,美国之外还首次落地墨西哥,中国市场也已获得 “部分批准”,他预计 2026 年 2-3 月将实现全面获批。
最新推送的 V14 版本是 FSD 近一年来的首次重大更新,整合了 Robotaxi 项目的技术成果,安全性与实用性大幅提升。
![]()
它能识别应急车辆并主动避让,优化了对路障、树枝等障碍物的应对能力,还新增 “到达选项” 和保守驾驶的 “SLOTH” 模式,操作上可通过方向盘滚轮直接切换模式,便捷性显著提升。
其核心安全数据十分亮眼:搭载 FSD 的车辆碰撞风险降低 85%,每 492 万英里仅发生一次事故,远超美国市场 70 万英里的平均水平。
从技术逻辑来看,FSD 以纯视觉方案为核心,依靠 8 颗镜头采集数据,通过 “数据采集 - 模型训练 - OTA 推送” 的闭环模式,实现端到端 AI 推理,运算逻辑接近人脑思维。
特斯拉 Dojo 超算的全力支持,让模型能快速迭代,比如新交通标识出现后 24 小时内就能完成适配并推送给全球车辆。未来几个月,无监督模式的 FSD 将率先在美国落地,2026 年还计划在全美铺开,年底前将覆盖全球更多国家。
订阅模式是 FSD 的重要推广方向,也是特斯拉内部薪酬激励计划的关键节点之一。
![]()
目前北美市场已推出 99 美元 / 月的订阅服务,买断价也降至 8000 美元,不过整体订阅率仍有待提升,当前付费用户仅占现有车队的约 12%。
有观点认为,马斯克推进 FSD 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化进程,实则是 “借中国东风”。进入中国市场后,FSD 能深度学习本地复杂路况与驾驶场景,完成从 “美式 AI” 到 “全球 AI” 的升级,进一步完善其数据生态。
这一技术的普及意义深远,将推动自动驾驶从辅助功能走向市场主流。不仅能显著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保险成本,还能让整体出行成本直接腰斩。
长远来看,更可能引领行业变革:汽车将从私人资产转变为可订阅的出行服务,模式类似 Netflix 的流媒体订阅,最终支撑起马斯克 “车路云 - Robotaxi 网络” 的生态构想。
但 FSD 的全球扩张也面临明确风险,其中监管政策与数据隐私法规是核心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要求存在差异,尤其是数据隐私相关规定,需要特斯拉主动适配才能顺利推进。
总的来说,这场股东大会堪称特斯拉的 “新叙事发布会”—— 从转型期的迷雾中走出,清晰亮出以盈利为核心的十年蓝图。全程干货密集,既承载着冲击 8.5 万亿美元市值的野心,表面是市场狂欢,内核却是马斯克的 “高压试炼场”:每一步推进都必须用实打实的数据支撑。
其深远意义在于,特斯拉彻底刷新了市场想象,印证了电动车 + AI + 机器人的生态闭环可行性。FSD 自动驾驶系统持续迭代,CyberCab 无方向盘 Robotaxi 即将量产,Optimus 人形机器人瞄准千万台年产能,再加上自研 AI 芯片构建的算力底座,正引领全球从 “单纯交通工具” 向 “通用智能伙伴” 跨越。
![]()
换个刁钻角度看,股东们买单的从来不是单一产品,而是马斯克骨子里的 “赌性”—— 敢于突破的大胆计划,永远比四平八稳的 PPT 更具吸引力。从万亿规模的薪酬目标到十年维度的产能规划,这份 “赌性” 背后是技术同源、数据闭环的硬支撑。
但风险也如影随形。特斯拉过往的 “产品推迟” 问题可能再度显现,毕竟 Optimus、CyberCab 等多款重磅产品集中在 2026 年量产,高目标下的落地压力不小。
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样是阻碍,FSD 的跨区域审批进度直接影响商业化节奏。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纷纷加码智能电动与机器人赛道,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往正向看,马斯克的宇宙级梦想正逐步落地 —— 公司使命已升级为 “加速世界迈向可持续的富足”,从电动车到机器人,从能源网络到分布式 AI 算力,特斯拉的布局早已超越汽车行业。
它的成功不仅能推动可持续能源的普及,更可能通过技术革命重构全球经济格局。
所以,未来从不等人,但它爱大胆的赌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