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马吉寿)深秋的祁连山,风里带着点凉,可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泉村伊克西热家庭牧场里,满是热闹劲儿。成群的祁连羊在草地上啃着青黄相间的草,刚落地没几天的羔羊最显眼——绒毛软乎乎的,蹭着母羊的身子,“咩咩”叫得脆生生。牧场主人仁青俄罗蹲在围栏边,搓了搓手里的老茧,指着羊群笑:“今年400多只母羊,已经添了180只羔子,到十一月底就能全生完。你看这小羊羔,个个壮实!”
![]()
他家省级示范性牧场如今的兴旺景象,绝非偶然——这背后,是祁连县从政策扶持到技术指导的全方位助力。正是这些实打实的帮扶,让牧民养白藏羊的路子越走越宽,也让草原上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技术送到牧场边 养羊难题全解决
“以前养羊,母羊一年就下一胎,羔羊还总活不下来。现在不一样了,祁连羊能两年下三胎,多的时候一窝能下两只!”仁青俄罗抱起一只羔羊,手掌托着它的肚子,“你看这肉乎乎的,都是靠的‘早期断奶补饲’技术。小羊刚满两个月就断奶,喂专门的草料,成活率比以前高了一大截,母羊也能早点恢复,接着下羔子。”
野牛沟乡畜牧兽医站的人天天往牧场跑,站长马超龙跟记者说:“针对当地白藏羊养殖,站内重点推行种公羊集中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统筹开展统一配种、统一产羔、统一出栏工作——通过科学筛选优质种公羊并集中养护,确保配种环节的规范性与高效性,进而推动母羊在同一周期内集中产羔,便于后续对羔羊进行统一的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控,既有效提高了母羊的繁殖率,也让羔羊成活率显著提升,最终帮助牧民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现在祁连县的牧民都摸着了门道——祁连羊品种好,再加上这些实在的技术,养羊成了“稳赚的买卖”。默勒镇的牧户,说起这些技术,都竖大拇指:“县里把‘金钥匙’递到咱手里,哪有不富的道理!”
![]()
保险兜底心不慌 赔付暖到心坎上
在人保财险祁连支公司野牛沟乡三农服务站,站长索力木加的办公桌上,摊着一摞厚厚的理赔单。“咱牧民养羊,就怕天灾人祸。现在好了,给羊买保险,自己只掏15%,剩下的都由政府帮衬着,花不了几个钱。”他指着墙上的统计表,“今年到现在,祁连县62万只藏系羊、28万头牦牛都上了保险,已经理赔了4900多万。谁家牛羊出了事儿,报上去很快就能拿到钱。”
大泉村的张明月,一提起保险就打开了话匣子。他手里攥着刚收到的理赔单,笑着说:“我每年都给自家牛羊上保险,今年大概有十几只羊得了病没保住,我赶紧报了案,没几天4800多块钱就到账了。要是搁以前,这损失得心疼好几天!现在有保险兜底,晚上睡觉都踏实。”
不光是大泉村,祁连县所有牧区的牧户都享着这份保障。去年冬天雪大,八宝镇有户牧民的羊冻着了,理赔款三天就到了手,他说:“政府想得比咱还周到,这保险就是咱牧民的‘防护伞’!”
政策帮衬养羊路 日子越过越红火
祁连县大力普及“两年三胎”繁育技术和“五统一”养殖模式,牦牛人工授精技术覆盖1000头,推动母畜比例提高15%,羔羊成活率从84%跃升至96%,祁连羊出栏周期由1.5周岁缩短至6个月,显著提升养殖效益。祁连县把养牛羊当成让牧民过好日子的大事来抓——从羊的品种改良,到教牧民技术,再到给牛羊上保险,方方面面都想到了。祁连县藏羊产业研究院琢磨着怎么让祁连羊更能适应高原气候,长得更快、肉质更好;各乡镇的畜牧兽医站,把技术服务送到“家门口”,哪怕是偏远的牧场,也能找着懂行的人;保险政策更是不落一户,不管是养几十只羊的散户,还是上百只的大户,都能享受着补贴。
风掠过草原,羊群像撒在绿毯上的珍珠,远处的祁连山披着霞光。像仁青俄罗这样的规模化养殖户越来越多,像张明月这样受益于保险的牧民,更是遍布祁连县。羊圈里的羊越来越多,牧民心窝里的暖意也越来越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