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10日电(记者苟立锋、张啸诚)最近,一组20世纪60年代刻在戈壁滩上的飞行地标大字,因一段视频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由此揭开了一段半个多世纪的尘封故事。今年9月,自媒体博主陆遥在查看卫星地图时,发现了“为人民服务”等飞行地标,本想去现场讲述大字背后故事的他,到了以后才发现“人”与“民”之间凭空出现了密密麻麻车辆漂移留下的圆圈。

飞行地标被修复前。
“看到地上那么多车辙印,一下子就很痛心。”陆遥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属,他当时就决定必须把地标修复好。“它们可能不再具有飞行地标的功能,但是作为我们心中的精神地标值得永远传承。”在朋友帮助下,陆遥找到与大字周边自然环境相似的砾石,最终拉运了20吨石头,耗时9天对受损区域进行修复。

自媒体博主陆遥修复飞行地标的过程。
11月6日,修复后的“为人民服务”巨幅飞行地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啸诚 摄
这些飞行地标,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官兵于20世纪60年代在戈壁滩上刻画而成,用于飞行员训练时导航参照。彼时戈壁滩无任何地面参照物,飞行训练易出现串空域问题,严重威胁飞行安全。航校官兵们仅凭皮尺、铁锹、木板等简陋工具,刮除砾石层、露出浅色碱土,刻下“为人民服务”等5处巨幅飞行地标。
之后一段岁月里,这些大字成为飞行学员的空中导航参照。一批批学员驾机飞越戈壁上空,目光掠过“为人民服务”,更坚定了学好本领、报效人民的誓言。
近日,哈密市邀请原航校飞行员卢建华、韩郑与修复者陆遥齐聚,共忆那段激情岁月。“陆遥做的这件事,我真的非常佩服。”韩郑激动地说,“能从那么远的地方专门跑过来修复地标,真的非常了不起。”
![]()
11月6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飞行员卢建华、韩郑在“为人民服务”飞行地标旁查看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11月6日清早,卢建华、韩郑和陆遥再次回到地标旁。看到地标周围已有围栏保护,卢建华、韩郑欣慰地讲起从前。“几十年前,我们在这片空域训练,周末就带上水壶、馕来维护清理被风刮进字体里的小石子,这就是我们的来时路啊!”寒风中,韩郑红了眼眶,几度哽咽。

新疆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和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开展现场勘测和文物保护认定工作。
记者11月7日从新疆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获悉,位于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戈壁滩的“为人民服务”等5处巨幅飞行地标,已正式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后对其保护利用将更加科学规范。
戈壁苍茫,岁月流转。“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静静铺展于大地之上,从半个多世纪前官兵们手中的铁锹刻痕,到新时代修复者眼中的精神信仰,这份刻在石上、记在心中的初心使命,是跨越时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