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有权威信息来源支撑,具体参考资料详见文末说明
![]()
近期德国部分媒体抛出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观点:竟然将欧洲当前的困境归咎于中国——称是中国独揽了稀土开采与提炼这些高污染、高强度的工作,才导致欧洲陷入被动局面。
这种说法显然颠倒黑白。当年正是欧洲因嫌弃此类产业“脏乱差”而主动放弃布局,如今在全球供应链出现波动时,反而转头指责中国“垄断”,岂非荒唐?
这好比一个人挥霍无度后负债累累,却反过来责怪父母当初给了太多零花钱。今天我们就彻底剖析一下:欧洲面临的稀土危机,究竟是中国刻意设局,还是其自身决策失误所致?
欧洲嫌脏嫌累主动把稀土产业丢给中国
稀土资源在现代工业中地位举足轻重,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风力发电机组中的永磁体,还是智能手机的核心芯片,乃至军事装备如战斗机雷达系统,都离不开这一战略元素。
![]()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稀土从矿石开采到最终提纯的过程极为复杂,不仅伴随严重环境污染风险,还需消耗大量能源,并依赖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体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欧洲也拥有一定的加工能力。但随着本地环保法规日益收紧,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企业核算发现:在国内从事稀土作业既难以盈利,又极易面临监管处罚,经济上极不划算。
于是,众多欧洲企业选择外迁产能,主动退出该领域。此时,中国顺势承接了这一产业链环节。当时我国环境标准相对宽松,人力和运营成本具备优势,更重要的是并未止步于“代工”角色。
早在1990年,中国便已将稀土列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全面消化吸收西方先进工艺,并在分离与提纯关键技术上实现反超,掌握多项核心专利。
短短十余年,中国稀土年产量由不足两万吨跃升至12.9万吨,占据全球总产量高达95%的份额。
在此期间,欧洲无疑是最大受益方之一:得益于中国稳定且价格低廉的稀土供应,德国的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等支柱产业得以维持低成本运作,保持国际竞争力。
以大众集团为例,其全球近四成销量来自中国市场,若缺乏中国的稀土材料及完整零部件配套体系,其盈利能力必将大打折扣。
202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2266亿美元,机电类产品互为重要进出口商品,双方关系本属互利共赢。如今欧洲某些声音却指责中国“独占脏活”,实则忘却了过去数十年间所享有的巨大红利。
稀土卡脖子是欧洲自己反应太慢
![]()
长期以来,欧洲依靠中国提供的廉价稀土过着安逸日子。然而近年来地缘局势紧张,他们猛然意识到:本国98%的稀土依赖自华进口,一旦供应中断,电动车生产线乃至国防军工项目都将陷入停滞。
其实前车之鉴早已有之——2010年中国曾暂停对日本出口稀土,国际市场价格随之飙升五倍,日本政府立刻警醒,启动长达十年的供应链多元化计划,目前对中国稀土的依存度已降至60%以下。
![]()
可欧洲对此视若无睹,未采取实质性应对措施。直到2023年中国出台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德国多家军工企业才发现导弹制导系统和雷达组件面临断供危机,这才惊慌失措。
更严峻的是,如今想摆脱依赖谈何容易?中国早已构建起涵盖勘探、开采、冶炼、提纯、应用在内的全链条产业体系。2024年稀土产量目标设定为27万吨,市场主导地位牢不可破。
![]()
反观欧洲本土,几乎没有任何规模化生产能力。虽在挪威发现大型稀土矿藏,但从地质勘探、环评审批到建设投产,即便一切顺利,没有八到十年也无法形成有效供给,可谓远水难解近渴。
所谓“中国卡脖子”,实则是欧洲当年逃避责任、疏于布局的结果,如今苦果只能自己吞下。
欧洲的问题不只是稀土
为缓解原材料对外依赖,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到2030年大幅提升本土加工能力,并积极寻求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等资源国合作,意图打造多元稳定的供应网络。
但问题在于,理想很丰满,执行却极度乏力,甚至频频自我掣肘。
此前为配合对俄制裁,欧洲切断了来自俄罗斯的低价天然气供应,导致能源价格暴涨,首当其冲的就是化工、冶金等高耗能行业。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因本土能源成本过高,不得不将多个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此举引发广泛讨论:长期来看,是否会进一步加深其对中国市场与资源链的依赖?
与此同时,美国凭借《通胀削减法案》大力补贴本土制造业,吸引全球资本与产能流入;而欧洲内部则争吵不休,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迟迟无法推出具有实效性的扶持政策。
此外,过于严苛的环保审查也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许多有意参与稀土产业升级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前期投入。
![]()
更加矛盾的是,一些政客高喊“与中国脱钩”,但像大众这样的跨国企业却不敢真正退出中国市场——毕竟中国贡献了其近四成销量,一旦撤离,企业生存都将成问题。
这种内外分裂、言行不一的状态,使得欧洲整体产业政策如同浮萍般摇摆不定,根本无法集中力量解决诸如稀土这类紧迫的战略议题。
欧洲的稀土困境,跟中国没啥关系。
![]()
归根结底,是当年自己不愿承担环境代价与发展成本,主动放弃产业链环节;之后又漠视风险,未能及时建立替代渠道。如今问题爆发,却试图将责任转嫁给中国,这种逻辑完全站不住脚。
若真想破解困局,欧洲首先应停止推卸责任,深刻反思过往战略短视。一方面应加快与其他资源国的合作步伐,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进程。
![]()
另一方面,可借鉴宝马、雷诺等车企的研发路径,加大对无稀土电机、新型永磁材料的技术攻关力度。更为关键的是,必须克服内部分歧,在能源政策、产业规划上达成共识,避免重复内耗。
倘若继续沉溺于抱怨与甩锅,只会让自身在全球竞争中愈发被动。
结语
事实很清楚:所谓的“稀土卡脖子”并非源于中国的恶意操控,而是欧洲长期忽视战略布局、缺乏危机意识所必然带来的后果。要走出困境,唯有依靠切实行动,而非寻找替罪羊。
![]()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欧盟高官:向中方提交了2000份稀土申请,刚过了一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