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史里,有人靠资本起家,有人靠资源翻身。
可有这样一位企业家,他是从农村出来的苦力厂长,靠的只是脑子和骨头。
他不做地产,不搞投机,却能让16万员工人手一套房;
他不玩豪车、不拿名表,一辈子用着一部200块的老人机。
![]()
他一手把一家县级小厂,干成世界500强,营收超5000亿。
他叫张士平,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他背后的故事让人惊叹不已。
01
1946年,山东邹平,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村庄迎来一个孩子,父母为他取名叫张士平。
那时候的邹平,穷到冬天吃糠,夏天啃瓜,连穿鞋都算奢侈。
父母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咬牙送他去念书。
可社会动荡,他刚读完初中,就被迫辍学下地。
他清晰地记得,那段日子,他一天挑两百多斤的棉花,干到手磨破、肩脱皮。
1964年,18岁的他被分配进县棉油厂当搬运工。
那是全县最体面的单位,可他干的是最累的活。一袋棉花100多斤,他一背就是十几袋。
![]()
没人想到,这个黑瘦的小伙,有一天会成为厂长。
他勤快、仗义,为工友出头被下放改造,四个月瘦了二十斤。
但他没怨命,回厂后照样拼命干活、琢磨账本、学机器。
别人下班喝酒,他在机器旁算料;别人回家睡觉,他趴在灯下抄文件。
1981年,他被任命为厂长。
可上任第一天,他就面临困境,厂墙上被刷满红漆:滚回去、外地人别指挥我们。
![]()
没人信这个从农村出来的“搬运工”能救厂。
可张士平没有吭声,只是照常干活,他下车间、修设备、扛棉花。
半个月后,员工服了,他们发现这个厂长,不说大话、真能干。
0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风起,可棉花却滞销,厂里堆满了货,工人闲着没活干。
张士平看着仓库的白花花棉包,突然冒出个想法?
既然棉花卖不出去,那我就把它织成布、做成毛巾再卖。
没人敢信,一个地方小厂能转型做纺织。他不顾争议带头筹钱,工人东拼西凑,凑出89万元。
让人震惊的是,新厂一开,毛巾供不应求,三年就收回全部投资。
这让他悟出一个道理:要想活下去,就得自己掌控命脉。
从那以后,他不再只是“卖棉花”,而是一步步布局产业链。从纺纱、织布到印染,全自己干。
在别人眼里,他像个“赌徒”;可在市场眼里,他是先知。
![]()
到了九十年代,全国电力紧张,厂子经常停工,工人抱怨:没电,咋干?
张士平一句话震住了全厂:“国家供不上,我们自己造!”
于是他拍板自建发电厂,审批难、资金紧、没人干过。
有人笑他疯,他却天天跑现场、查资料、请专家。
1999年,魏桥自建电厂通电成功。不仅厂里电够用,还给周边居民供电,比市价还便宜。
那一刻,魏桥彻底实现自给自足,也让全国企业界刮目相看。
有人说他越界,他笑笑说:“人要是怕事,厂就干不活。”
03
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内外竞争白热化。
不少国企倒下,魏桥却逆势飞升,张士平总结出三个字诀:快、高、低。
快,是行动快。
别人还在研究可行性,他已经动工;别人还在论证,他已经开产。
高,是规模高。
他坚信,工厂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
魏桥的车间,一建就是几千台设备,原料、能源、运输全部配套。
![]()
成本果然低。电自己发,棉自己种,布自己,哪怕行情波动,也能稳稳赚钱。
正是这三个字,让魏桥从纺织跨进电解铝行业。
电解铝最耗电,但魏桥有自家电厂,这是天然优势。
他敢投钱买最先进设备、请最好的工程师,几年后,魏桥铝电成了全球第一铝企。
2003年,魏桥纺织在港上市,一个县级企业,从山东农村走向世界资本市场。
那年,张士平坐在发布会上,脸上没笑,只有一句话:“厂子大了,人不能飘。”
到2022年,魏桥集团年营收5040亿元,世界500强第199位。
张士平也顺利地从搬棉花的小伙,干到了世界舞台。
04
张士平的特别,不只在赚钱,更在做人。
在魏桥,16万员工中有14万是农民工,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企业是人干的,人舒服了,企业才有劲。”
很多同行为了压成本,把厂搬去东南亚,越南、印尼都来请他去办厂,他一句话拒绝:
“我生在这片地,就得让这地的人有活干。”
他投资200亿元,盖出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职工社区,宿舍、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
每个员工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人笑他傻:“成本太高,哪有老板这么干?”
他淡淡地说:“挣钱不难,良心才贵。”
![]()
他自己却极其简朴,手机200块,功能机一部,用了十年。
员工想提意见,直接打他电话,没有秘书,没有助理,公文包永远自己拿。
他说:“哪天我拿不动包,就是该退休的时候。”
每天早上六点半,他一定出现在办公室,高管要求七点二十到,他从不迟到。
这不是规定,是他自己立的规矩。
2018年,他把接力棒交给儿子张波,一年后,他病去世,享年73岁。
送行那天,邹平全城工人排队送他最后一程,有人哭着说:
“他不是老板,是我们这一辈人的靠山。”
05
张士平的一生,不是天赋的故事,而是常识的胜利。
他没读过MBA,却比谁都懂管理;他没拿过风险投资,却能撑起中国制造半边天。
当别人都在算利润,他在算工人的笑脸;
当别人去海外建厂,他在山东盖房;
当别人追逐资本,他在守一片土地。
![]()
他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企业家,不靠“风口”,靠“根”。
他用一部200元的手机,拨通了从农民到世界500强的距离,更拨通了一个时代最可贵的信念:干净赚钱,厚道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