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王朝,自称存在了471年,却始终挖不到它的实物证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说,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天注定;也有人质疑,如果连夏朝都找不到,那所谓的“夏、商、周”框架又靠不靠谱?可西方学者更激进,他们建议——把中国踢出“四大文明”之列。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从史书里的夏朝说起。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它开始,权力更迭的方式,就从“禅让制”变成了“家天下”。长久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千辛万苦,才把黄河洪水治服。洪水奔腾。山川无主。百姓流离。大禹举铲开渠,带着随从,泅水过河;挖山凿峡,控水入海。百姓哀号:“大禹啊,救我们!”他回答道:“此山不过去,此水不再回。”如此种种,终于改变了泛滥成灾的局面。
![]()
禹治水有功,赢得了部落首领舜的信任。舜曾说:“大禹躬行至勤,能者当继之。”舜去世后,禹坐上了首领的位置,把各部落联合在一起,建立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生活在夏朝的人,自称“夏人”。而更大的转折在这里:尧舜时代,是把帝位禅让给最有能力者;禹却把王位传给了他亲儿子启。禅让了三代,突然变成了父死子继。朱元璋高估了朱允炆的实操能力,也低估了明朝儒学文臣架空皇权的能力,更低估了朱棣造反的能力,可夏朝这一“家天下”开端,却影响深远。
![]()
夏朝自启始,共历经十四代,整整471年,直到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被妖女妹喜迷惑,沉溺酒色,荒淫暴虐,终至国破家亡。可从史书到竹简,从《尚书》到《史记》,只要翻一翻,都能看到夏朝的名字。但到了考古现场,却始终挖不到一个刻着“夏”字的甲骨、金文,甚至连一个自称“夏人”的印章都没有。专家们陷入沉思:大禹建立的,或许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夏朝”。
![]()
1959年,是个关键的年份。考古学家徐旭生为了证实夏朝存在,花了数年时间,奔波河南洛阳偃师区,终于发现了一处神秘遗址。专家们给它取名“二里头遗址”。这片遗址内,有宫殿基址、作坊区、居民区,还有大量墓葬,甚至能看到青铜礼器出土的痕迹。现场,瓦当散落。石灰灶台。房柱坑坑洼洼。考古队员挖出一只铜簋,随手拨开泥沙,却没能找到任何“夏”字。
![]()
根据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夏朝首都斟鄩所在的伊洛平原地区,跟洛阳偃师恰好吻合。二里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与夏朝中晚期的年代对得上。于是,许多学者就断言: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二里头有宫,有官,有民居,出土器物等级分明,高低有别。它跟周围的陶器、玉器一起拼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都城图景。但首都既然被证实了,夏朝的前半截——那200多年呢?你挖不到,人家就质疑:到底有没有?
![]()
因为二里头遗址对应的是夏朝的中晚期,这就意味着考古学家们找到的,最多是后半个夏朝。而前半个夏朝,也就是大禹开创的那段,依然杳无踪迹。有人由此提出疑问:有可能,夏朝实际只存在了200多年,大禹所建的国家,不叫“夏”,而是另一个部落联盟。后来史官把禹的那个国度,和夏王朝中后期的国家一并称作“夏”,才导致了前后错位。朱元璋算过一笔账:如果整个夏朝只有200多年,那从禹启到桀亡,还差271年在哪儿?这中间的前半段去哪儿了?
![]()
这个猜想并非空穴来风。1978年,考古人员在山西运城发掘到陶寺遗址,这被认为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近4600年历史。遗址主动区划分明确,有城墙、宫殿基址和大型祭坛。与尧舜时代对应。更关键的是,陶寺的年代竟与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期几乎吻合。有人说,陶寺很可能就是禹初创联盟的所在地。陶寺居民并不自称“夏人”,而可能称自己为“西邑人”或“大邑人”。这跟《尚书》里“商汤败西邑夏”这个记载惊人呼应:商汤攻打的那一支夏,或许就是后来人称的“夏朝”中后期;而禹在陶寺所建的,根本就没叫“夏”。
![]()
此外,通过商朝留下来的甲骨文可知,商人并不自称“商”,他们自称“大邑”。所以,夏人也很可能不称自己为“夏”。《诗经》、《尚书》里多次出现“西邑”一词,这或许就是夏朝的本名。后世史官把“西邑”误读为“夏”,并以此立朝号,此一来源误差,就让我们挖不到真正的夏朝文字。
![]()
于是,专家们开始说:大禹所建的,并不是“夏朝”,而是某个更早的西邑国。夏朝核心,也许从禹的第八代才正式定名,二里头才是那个阶段的“夏都”。前期的西邑文化,包括陶寺,都属于夏的前身,跟后来的夏朝文化在名称和制度上有区别。又因为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有王权象征的纹饰,才让学界将其视作“夏都”,可真正的夏初王朝,却一直没被发现。
不过,这一切讨论都并非要否定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华文明的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一直到夏、商、周的更迭,都有实物佐证。只是名字的问题,需要更谨慎地对待。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是铁板钉钉的,甚至还有可能更早。我们不应该被西方的舆论牵着鼻子走,也不能对自家文化缺乏自信。
而此时,考古队员们依旧在黄河沿岸,翻开一层层厚重的河滩泥沙,挖掘着那段神秘的“夏初”往事。也许有一天,真正的“西邑遗存”会出土一个自称“夏人”的印章,或是一座刻着禹名的碑刻。那时,我们才知道,禹走过的不仅是治水之路,更是一条通往文明源头的路。
说到底,历史还在继续发掘。考古学家们说:大禹建立的,或许不是夏朝;也有学者反问:如果连一个“夏”字都挖不到,那么离史书还有多远?未来的发掘,还会给我们答案。可以断定的是,无论这条文明之路如何纠结,中华民族的根,已经深深扎进黄土,任凭岁月风沙,也抹不去它的痕迹。 信息来源:[二里头遗址考古报告] 信息来源:[陶寺遗址发掘简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