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全球68%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AI人才集体大逃亡!

0
分享至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桃子

【新智元导读】高校AI科研,正在上演「极限挑战」。经费缩水、时间被挤压、压力增大,更扎心的是爱思唯尔最新数据:68%的人发论文压力暴增,面临时间+资源双重困境。

高校AI科研,「内卷」加剧。

近来,杜克大学陈怡然教授在ICCAD 2025和伯克利Workshop上,分享了对AI招聘和高校科研的一些看法。

他一共总结了四点观察——

1. 新一代AI人才不再把高校教职当「终极目标」,薪资差距、工业界引领突破、明星人才效应、计算资源鸿沟等构成了核心因素;

2. 高校明星学者要松绑,能够「双栖」自由。其中包括突破传统20%咨询时间、实验室技术孵化创业公司等;

3. 经费缩水,高校AI研究与产业界深度融合,并加速实用化;

4. 高校科研产出重新定义,专注于早期idea的发明与顶尖人才的培养。一旦得到验证,产业接棒。


整体上来看,工业界正在崛起,高校面临着重大转型。在AI正重塑科学生态路上,明天的科研≠今天的科研。

如今,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面临着多重挑战:没钱、没时间,以及持续加大的压力。

恰逢爱思唯尔2025年「Researcher of the Future」报告出炉,数据一针见血:

68%科研人员发论文压力要比2-3年前更大,甚至科研时间大幅缩短。


另一方面,美政府科研经费削减,导致研究难上加难。报告称,在北美仅有11%受访者认为,未来2-3年资金会增加。

就连陶哲轩这样的大牛曾吐槽,「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长期项目中」。


当科研成了「高压锅」

时间成了最贵的资源

在Elsevier最新的全球调查里,来自113个国家、3200多名科研人员的回答惊人地相似:

68%的人认为论文压力越来越大,仅45%的人认为自己有安心做研究的时间。

这组数字来自Elsevier《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2025》报告。


过去人们以为,科研人最不想看到的是做不出结果。现在才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没时间。

越来越多研究者被挤在行政、教学、申请经费的日程里,真正用于思考和实验的时段被切成碎片。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老年病学家Claudia Suemoto说得很直白:

产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资源和人手却在减少。


科研人员普遍感受到发表压力上升,而时间与经费同时被压缩

另一位荷兰工程师则忍不住吐槽:

我惊讶竟然有45%的人觉得时间够。

这种焦虑感并不是个例。Nature在今年8月对872名博士后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症状


被压缩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对科研这份工作的意义感。

在很多实验室里,科研的节奏已经变成:做完实验,写报告,发论文,再去抢下一个项目。

每一步都在加速,但没人敢停。

填表、开会、改计划

科研人时间都去哪了

在很多科学家的时间表是一种「多线程运行」:上午批改学生论文,中午赶行政会议,下午再抽空写项目申请。

真正能安静做实验、看数据的时间,常常被压缩到深夜。

在调查里,这种「时间被偷走」的感觉是共通的。

受访者提到,最占时间的事,不是研究本身,而是那些与研究有关的琐事——教学任务、报销流程、会议、填表、邮件。

他们用的词几乎一模一样:碎片、疲惫、分心。


Claudia Suemoto说:

这种失衡让科研人员被迫在有限资源里做更多的事。

她所在的团队,本该专注老年病研究,如今每周要花大半时间在行政协调上。

在欧美高校,这种「行政化」更严重——从研究经费到实验材料,几乎每个流程都要写计划、填表格、要签名。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工程师Anastasia Borschevsky调侃:

我很惊讶还有45%的人觉得时间够。现实里,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在赶进度。

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科研的时间被行政事务侵占,是他们压力的首要来源

在这样的环境下,科研像一场持续的「任务切换」:每切一次任务,大脑重启一次,灵感也就断一次。等到真正能静下来思考,天已经亮了。

这种被时间追着跑的感受在不同地区也差异明显。

在北美,只有11%的研究者对未来经费持乐观态度;而在亚洲,这个比例接近44%。

从地区差异看,北美科研人员对时间与经费最悲观,而亚太地区相对更乐观,科研资源的全球分布正在悄然变化

钱流向哪里,科研中心就跟到哪里

科研需要时间,也离不开钱。

但调查结果令人惊掉下巴:只有3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2-3年内本领域经费将增加。而在北美,这个比例更低,仅11%

在美国,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正在经历预算紧缩。与此同时,行政、教学、申请经费的负担越来越重,真正可以投入「实验+思考」的资源却被不断压缩。

有趣的是,科研版图在移动。

在同一份调查里,近30%的研究者表示,他们在未来两年内有可能搬到别的国家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研究者则在「留守」这一项上跌至13%,意味着不少科学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科研生态更友好的国家。

这就像一场谁资金少谁先走的游戏。当美国部分研究项目面临削减,新兴市场或科研投入增长较快的国家便成为「新地标」。

钱少了、机会少了、规矩多了,科研人就开始看向别处。

这并非个别现象。报告中的迁徙数据揭示出更宏观的趋势——科研中心正在被重新绘制。


近30%的科研人员考虑两年内迁往其他国家,美国40%,中国13%。

有人离开,有人留下

科研版图正在悄悄重绘

调查里的数字只是表面。真正让科学家动念离开的,是这种被掐住脖子的感觉。

过去,他们跨国流动,多是为了更好的实验条件、更开放的研究氛围。

而现在,更多人是在逃离。

在美国,今年科研预算收紧、签证审核趋严,部分学者甚至因为研究主题「与政府立场相左」而被撤资或调查。

一位受访天文学家说得很直接:

科学家本来就习惯漂泊,但现在是政治逼着我们离开。

与此同时,亚洲科研的吸引力在增强。

中国、韩国、新加坡的实验室密集扩建,报道显示,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持续上升,部分领域已逼近英美,AI、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是增长最快的方向。

这场迁徙其实更像一次大洗牌。资金的流向、政治的温度、社会对科学的态度——都在决定下一代研究者会到哪里做研究。

当科学家开始「用脚」投票,他们不只是换工作地点,而是在寻找一个能让「科研」继续的地方。

不过,并非所有改变都来自外部。在实验室里,一场由 AI 带来的效率革命也在悄悄发生。


调查结果显示,58%的科研人员已在科研工作中使用AI,只有16%还未尝试。


这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下,他们正试着用新方式夺回效率与创造力。

这场关于科研的调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科研生态的两种极端: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任务与压力,另一边,是越来越少的时间与耐心。


即便在高压之下,仍有78%的研究者相信自己的研究能扩展科学理解、推动社会认知。

这或许正是他们熬夜不灭灯的理由。


科学曾是少数人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所有人都要快速交卷的赛道。

但那些还在实验室里熬夜的人、那些还在申请表里反复修改那几行研究目标的人,他们依旧在为科学亮灯。

也许科学的浪漫正在退场,可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凌晨四点记录下最后一组数据,这盏灯就没灭过。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623-2

https://www.elsevier.com/en-gb/insights/confidence-in-research/researcher-of-the-future

https://weibo.com/2199733231/Qd9Piku5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比缅北更恐怖!曾经的旅游胜地,如今黄赌毒俱全,性交易随处可见

比缅北更恐怖!曾经的旅游胜地,如今黄赌毒俱全,性交易随处可见

来科点谱
2025-10-24 09:25:32
G7发表联合声明,不许中国援俄,不许对台动武,不许阻止稀土出口

G7发表联合声明,不许中国援俄,不许对台动武,不许阻止稀土出口

头条爆料007
2025-11-13 20:24:04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垮塌了3座特大桥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垮塌了3座特大桥

基本常识
2025-11-14 23:37:04
佘智江:出身湖南黑道,创建KK园区,他表哥成大佬司机娶小燕子

佘智江:出身湖南黑道,创建KK园区,他表哥成大佬司机娶小燕子

阿胡
2025-11-13 10:17:34
俄军大部队开入红军城

俄军大部队开入红军城

鲁中晨报
2025-11-12 19:55:06
奇葩一幕!四川全运女篮赛后拒绝接受采访,或许就是这两点原因!

奇葩一幕!四川全运女篮赛后拒绝接受采访,或许就是这两点原因!

田先生篮球
2025-11-14 08:35:50
沈伯洋跑到德国,叫嚣“永不退缩”,话音刚落,大陆已经重拳出击

沈伯洋跑到德国,叫嚣“永不退缩”,话音刚落,大陆已经重拳出击

起喜电影
2025-11-13 14:28:39
女篮全运最疯狂逆转!女篮霸主遭22分逆袭:末节被轰33比15输麻了

女篮全运最疯狂逆转!女篮霸主遭22分逆袭:末节被轰33比15输麻了

篮球快餐车
2025-11-14 07:23:52
可以批评清朝吗?

可以批评清朝吗?

一个坏土豆
2025-11-12 20:14:24
枸杞立大功!中科院发现护肝因子:6周改善肝损伤,助力肝脏减负

枸杞立大功!中科院发现护肝因子:6周改善肝损伤,助力肝脏减负

思思夜话
2025-11-13 17:27:27
内蒙古披露:张锐、张晓兵、高润喜受处分,被免去自治区党委委员

内蒙古披露:张锐、张晓兵、高润喜受处分,被免去自治区党委委员

澎湃新闻
2025-11-14 20:06:31
惊!苏州一快递员因送错件被杀,凶手还用脚踹了躺在地上的受害者

惊!苏州一快递员因送错件被杀,凶手还用脚踹了躺在地上的受害者

恪守原则和底线
2025-11-14 12:36:01
向佑彻底没救了!现身南昌酒吧,新交的女友又胖又颓,烟酒不离手

向佑彻底没救了!现身南昌酒吧,新交的女友又胖又颓,烟酒不离手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11-12 01:28:08
曾医生日常容颜,没有美颜的样子才是真实的

曾医生日常容颜,没有美颜的样子才是真实的

诗意世界
2025-11-12 20:52:54
死得绝望!摇滚女歌手阿珍离世,长得漂亮!遭座椅挤压,肋骨断裂

死得绝望!摇滚女歌手阿珍离世,长得漂亮!遭座椅挤压,肋骨断裂

鋭娱之乐
2025-11-14 13:51:56
加州大学研究发现:有焦虑症的人,大脑中往往缺乏一种常见的营养素

加州大学研究发现:有焦虑症的人,大脑中往往缺乏一种常见的营养素

健康榨知机
2025-11-13 22:37:26
朱婷虚晃一枪,河南女排0-3负江苏队,任凭“小朱婷”抢走风头

朱婷虚晃一枪,河南女排0-3负江苏队,任凭“小朱婷”抢走风头

真理是我亲戚
2025-11-14 21:13:47
23℃“速降”0℃!入秋后首场寒潮周日抵沪

23℃“速降”0℃!入秋后首场寒潮周日抵沪

文汇报
2025-11-14 19:27:13
日本驻澳大利亚大使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侮辱日本等同于宣战!

日本驻澳大利亚大使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侮辱日本等同于宣战!

我心纵横天地间
2025-11-14 18:40:58
她是“央视一姐”,结婚12年选择离婚,坦然:婚姻给我的尽是痛苦

她是“央视一姐”,结婚12年选择离婚,坦然:婚姻给我的尽是痛苦

娱小余
2025-11-13 21:03:47
2025-11-15 01:39:00
新智元 incentive-icons
新智元
AI产业主平台领航智能+时代
13869文章数 662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京东“失去的五年”后,找到新增长了吗?

头条要闻

怀疑19.9元"原切牛肉卷"是合成肉消费者送检 多方回应

头条要闻

怀疑19.9元"原切牛肉卷"是合成肉消费者送检 多方回应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艺术
亲子
家居
手机
公开课

艺术要闻

伟人写给宋庆龄的信:狂草艺术的巅峰之作

亲子要闻

细思极恐!全球1.14亿孩子患高血压,3大原因你娃可能都有!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手机要闻

华为Mate80 Pro Max突然曝光:定制20GB大内存,双长焦也来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