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近期影视圈最热闹的瓜,当属“王家卫受害者联盟”的扩招。
演员李立群在直播里直言不讳:“王家卫根本不懂什么一代宗师”,不仅曝料自己因酬劳太低拒演《一代宗师》,更犀利吐槽“整天戴墨镜的导演,怎么能拍出宗师的精气神”。
向太更是火力全开,直接喊话“王家卫没有张叔平是个屁”,直言绝不投资他的电影,只因“不受控”三个字。
![]()
这位以墨镜、慢工、文艺腔闻名的导演,不知不觉间把投资人、演员、同行都得罪了个遍。
他的标志性人设,像极了社交平台上那些小众文艺博主,执着于冷门审美,自带“你不懂我是你层次不够”的疏离感,只不过他把这套玩法搬到了电影圈,还凭时代东风一路封神。
演员们的委屈早已不是秘密,李立群的酬劳争议只是冰山一角,张震为《一代宗师》苦练三年八极拳,甚至拿下全国武术比赛一等奖,最终在公映版里只剩五分钟戏份。
![]()
拍摄时王家卫从不给完整剧本,每天只发一张通告纸,演员们常常对着空气演对手戏,张国荣拍《阿飞正传》时被滞留阿根廷数月,护照被扣直接影响演唱会行程。
这种“为艺术牺牲演员”的模式,在流量时代显然越来越难被接受。
投资人的账本更是满纸辛酸,向太吐槽的“烧钱式创作”有据可查:《阿飞正传》投资4000万港元,香港票房仅975万,直接让投资人邓光荣公司破产并气到住院;《2046》磨了五年,票房惨淡;就连他监制的《摆渡人》,虽拿下2.78亿票房,却收获41.5%的豆瓣一星差评,被网友调侃“看完想向张艺谋道歉”。
![]()
王家卫的“艺术期货”逻辑:靠海外发行、重映回本,对追求稳定回报的资本来说,实在是一场豪赌。
其实王家卫的走红,一半靠风格,一半靠时代。90年代城市化加速,进城青年的身份迷茫与孤独感,正好撞上他电影里的漂泊感与情感拉扯。
彼时香港电影黄金期资本充足,主流武侠、警匪片之外,他的碎片化叙事、暧昧情绪表达,成了独特的差异化标签。
更巧的是,他镜头里的旗袍、霓虹、慢镜头,在西方被解读为“东方神秘主义”,意外斩获国际声誉,戛纳最佳导演的头衔更让他的文艺神话镀上金边。
![]()
但神话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的托举。张叔平的剪辑与美术、杜可风的摄影、梅林茂的配乐,共同构建了“王家卫美学”。
网友总结得精妙:“普通人没人看但影评人猛夸,投资人全赔但演员拿奖”。这种失衡让他逐渐迷失,把时代红利当成个人天赋,忽视了幕后功臣与观众的付出,也难怪会有“《一代宗师》从叶问传变成宫二传”的争议。
有趣的是,即便争议不断,王家卫也很难真的凉透。他的《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2018年《阿飞正传》重映还能斩获3000万票房。
![]()
国际影坛对他的认可仍在,戛纳的红毯永远为他留位。更重要的是,影视圈永远需要“王家卫式”符号:有人需要他的美学腔调提升格调,有人指望借他的口碑冲击奖项,流量时代甚至有人愿意为争议买单。
如今再看王家卫的墨镜,更像一个隐喻。它曾帮他隔绝干扰,专注构建电影世界;却也让他看不清演员的付出、资本的顾虑,以及观众审美的变迁。
他的文艺神话,本质是特定时代、团队协作与观众想象共同催生的产物。
![]()
当墨镜的滤镜逐渐褪去,人们开始看到光环之下的偏执与傲慢,但也依然会为《繁花》里李李的孤独、《春光乍泄》里的遗憾而动容。
或许王家卫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宗师,既要懂艺术,也要懂尊重;再独特的风格,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
而那些关于墨镜、慢工与文艺腔的争议,大概会像他电影里的台词一样,在影视圈的记忆里,一直被讨论,从未被遗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