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河南商报)
【#男友虐女儿案母亲沉默就是帮凶#|顶端快评】近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虐待儿童案作出判决,案件中的女童遭遇令人痛心。#顶端快评#其母亲的男友屡次抽打、咬伤、烫伤女童,致其骨折。母亲知情但未报警,最终由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并报案,女童才被解救。此案近日审结,施暴者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回看案件细节,令人心碎之处不仅在于施暴者的残忍,还在于法定监护人的长期“沉默”与不作为。母亲作为孩子的“庇护者”,对持续发生的虐待行为心知肚明,却仅限于“在场时制止”和事后“简单处理伤口”。这种以“沉默”和“软弱”为表象的选择,事实上却构成对家庭暴力的纵容,“沉默”的苦果由脆弱的孩子承担。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监护权不是天然的权利,而是沉甸甸的法律责任与伦理义务。家庭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监护人的责任重于泰山,容不得丝毫懈怠与侥幸。遏制家暴,绝不能寄托于施暴者的良知发现,更不能依赖失职监护人的偶然醒悟。本案中,正是社区力量的积极介入,才撕开了“沉默”的帷幕,拯救了孩子。强有力的外部干预机制,也是为未成年人密织的一道防护网。学校、医院、社区及所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必须成为敏锐的“警报器”,将“强制报告制度”从纸面规定变为行动铁律。当前,我国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都为孩子们撑起了法律的“保护伞”。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保护的成效关键在于联动。要落实好“强制报告制度”,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每一位公民及未成年人在发现风险时勇敢发声,做未成年人和自己的“守护者”,让社会监督成为照亮隐秘角落的强光。守护童年,是一场需要零容忍的“保卫战”。对家暴的“沉默”就是默许,每一位监护者的失职,都应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审判。监护责任应该落地有声,社会守护也应密不透风,才能铲除家庭暴力的生存空间。(顶端新闻评论员 杨晓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