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谁敢支持全球航运净零排放框架,就等着挨美国收拾!”
2025年的伦敦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会议期间,上演了一出国际外交场上极为罕见的流氓戏码。
美国代表竟以卡签证、加关税等流氓手段威胁他国谈判代表,要求他们向国内汇报,改变本国对全球航运净零排放的支持态度。
如此赤裸裸的霸凌行径,让身为知名国际舞台搅屎棍的英国都大感震惊,《金融时报》在报道此消息时,都忍不住批评美国的流氓手段。
![]()
尤为讽刺的一点是,如今美国耍流氓也要破坏的全球航运净零排放框架,原本还是在欧美的倡导下被提出的。
如果说美国的这记环保回旋镖,还可以解释为政府换届,新上台的特朗普一直都不买民主党的环保账,可至今仍在国际舞台上高举环保大旗的欧洲,在自身的环保成绩同样拿不出手。
尤其是在俄乌战争开打,欧洲被断了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之后,又是重启煤电,又是豁免碳关税,用实际行动不断打脸。
作为环保理念的首倡者,欧美的环保实践,最终为何都成了大型回旋镖现场?
![]()
口号山响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在环保这个概念的提出上,欧美确实是国际先驱。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作品《寂静的春天》,其中详细描述了DDT的大规模使用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作用,促使美国各州陆续立法禁止DDT的使用,因此被公认为环保启蒙标志。
也就是在同一时期,欧洲社会的一群年轻人也开始在社会上表达自己对气候变化、工业污染的担忧,并得到了许多民众的支持。
毕竟,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正常的生活污染和传统的农业污染拍马也赶不上的,而欧美作为工业革命的先发国家,在环境污染问题上也是世界的优先服。
早在19世纪,伦敦就因工厂烧煤产生的烟雾污染,喜提“雾都”称号。
![]()
到了20世纪,随着化学、冶炼、汽车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工业污染造成的危害也越发严重,对民众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威胁。
在20世纪30到60年代,光是引发了国际舆论广泛关注的工业污染导致的公共健康危机,就在欧美和日本发生了8起,被称为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那些舆论被早早控制,或是波及范围没有那么广泛,对民众健康造成的影响没有那么严重的污染问题还有多少,更是无从估算。
欧美民众深为环境污染之苦,自然会希望改善这一情况。
因此,环保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在欧美民间大受欢迎,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声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1968年,瑞典率先向联合国提出建议,希望由联合国出面,召集世界各国一起讨论一下环境问题。
![]()
经过几年的协调筹备,1972年,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问题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努力。
为了履行自己的国际承诺,也是为了应对同期爆发的石油危机,欧美在20世纪70至80年代,率先提出了要促进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同时,为了安抚国内民众对环境污染越来越强的怨气,这一时期,欧美开始将国内的各种高污染低技术的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顺便把国内的垃圾也都扔给了其他国家。
这样一番转移污染的操作下来,欧美的环境质量自然大幅度提升,反倒是那些曾经环境优美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开始了工业化,需要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了。
![]()
欧美敏锐地意识到,环保问题可以他们用来成为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绝佳议题,一改过去对国内民间环保运动的压制态度,反倒开始主动助推其发展。
他们利用青少年的天真热忱,推出了一代代的“环保少年”、“环保少女”,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的道德高地上对为寻求发展不得不破坏环境的发展中国家指指点点。
欧美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对环保议题的态度也骤然变得积极起来。
在他们的强力推动之下,1997年,《京都议定书》闪亮登场,其中赫然要求各国都应以本国在1990年的碳排放量为基础,制定自己的减排目标。
![]()
这样的减排目标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自然极不公平,因此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抵制,最终不得不让步,同意由发达国家先兑现减排承诺。
对于这种结果,欧美当然很不满意,于是在2009年,又折腾出了一个《哥本哈根协议》,其中规定了未来全球“合法”的碳排放量,并以15%的人口拿走44%的碳排放配额。
这份协议自然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强烈不满,最终未能获得通过,但欧美由此获得一个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绝佳的借口。
从此之后,欧美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指责之声堪称不绝于耳,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让欧美感受到威胁的发展中国家,自然首当其冲。
![]()
全是生意
不过,别看欧美从民间到政府,都把环保口号喊得震天响,看起来好像很注重环境问题的样子,但轮到实践上,情况就变得相当复杂了。
在20世纪6、70年代,是深受污染所害的民众迫切希望改善环境,欧美政府为了选票对环保议题多少有所应和,但实际上对环保并不上心。
毕竟搞环保要么就得削减工业规模,要么就加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前者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国内就业,后者则意味着提高生产成本,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忌。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美在环保问题上只是空喊口号,实际并无多少作为,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了。
![]()
20世纪7、80年代的欧美环境改善,也并不是因为欧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做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美的资本家们发现,去第三世界开厂成本更低,赚得更多,主动将一些高污染产业移出了国内。
在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方面,更是指望欧美政府还不如指望企业。
毕竟,企业是真的愿意为了节省能源成本投入一些精力去搞研发,可在欧美的票选政治环境下,政府可不乐意给环境治理这样需要长期投入才能看到效果,说不定会成为下届政敌政绩的项目投钱。
直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政府对环保的态度的转变,除了打压发展中国家的意图之外,也是因为随着金融化的加深,环保对他们来说开始变得有利可图。
![]()
如果碳排放变成了一种有限制的稀缺品,那么它就将成为一种绝佳的金融产品,多出一件优质金融产品对于这些金融国家来说,无疑是重大喜讯。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这些国家才愿意“吃亏”先发展中国家一步执行减排承诺。
毕竟,碳交易早一天问世,他们的投资公司和交易所就能多赚一天的钱,其中的收益比搞环保需要的那点投入可多太多了。
不仅如此,只要把思路放开,就连环保项目本身也可以成为敛财利器。
比如瑞典,通过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帮友邦处理垃圾,每年收取超过1亿美元的垃圾处理费,这对于这个北欧小国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横财了。
![]()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自己的垃圾很多时候并不如此处理,而是继续填埋了事,毕竟垃圾焚烧厂的废气处理系统虽然能确保排出的气体有毒物质,但是真的很贵。
纵观欧美的成功环保项目,大多不是像瑞典这样有利可图,就是小规模试点的面子工程。
至于真正能改善环境却无利可图的大项目,看看巴黎奥运会上依旧水质不达标的塞纳河,就知道欧美政府把事情做得怎么样。
欧美政府搞环保全是为了生意,欧美民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开始,欧美民间的环保运动,多少还是出于真心,但随着欧美本地环境的改善和政府资金的介入,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大量真正做事的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在完成了最初的目标之后功成身退,留下的大多是打着环保旗号捞好处的投机者。
![]()
这些投机者中,一部分是受到美国支持,以环保为名在欧洲搞破坏,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彻底失去与美国叫板的能力。
另一部分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向企业收取“保护费”,只要企业钱到位,哪怕废水直排这些人也不会多一句嘴,可是要是胆敢不给钱,再环保的项目他们都能从中挑出问题来。
就欧美的这种搞法,他们的环保事业当然不可能取得什么真正的进展。
现在,当初吹出的牛已经接近了验收时刻,欧美自然要开始收获大把回旋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