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中国车企前两年在俄罗斯赚疯了,今年,全行业差点直接“断气”。俄罗斯这盘棋,从暴富神话变成噩梦复盘。
除了俄罗斯有些人眼红痛下黑手,咱们更应该反省,到底是因为被坑,还是自作自受?
![]()
2022年以来,俄罗斯被西方制裁,外资撤退,空出一整块市场,中国车企一拥而上。
那时候的热度,比楼市还疯。一辆车出口赚十万,经销商笑得合不拢嘴。俄罗斯街头,一半是拉达,一半是中国车。奇瑞、吉利、哈弗、长安……仿佛整个俄国都成了“国产车展厅”。
但繁华往往是泡沫。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暴跌58%,俄罗斯直接从中国出口榜首掉到第三。墨西哥、阿联酋都超过了它。
出口商群里不再聊“什么时候能提车”,全在问:
“报废税还要不要涨?”
“车到港口还清得出关吗?”
狂欢结束,账单来了。
去年10月1日,俄罗斯工贸部宣布,进口汽车报废税上调70%到85%。二手车更惨,发动机排量2~3升、车龄超过3年的汽车从11万一辆直接飙到20万。
紧接着,进口关税系数再提20%至38%。一辆车清关成本增加3000人民币。
这不是市场行为,这是政策精准狙击。
为啥这么狠?因为中国车赚太多,太快,太嚣张。俄罗斯本地厂商看在眼里:
“中国车一来,我们连汤都喝不上。”
于是政府顺势出手,报废税、关税、审批、补贴,层层卡死。一句话,你能赚我的钱?可以。但别想赚太多。
这次崩盘也不能全部甩锅俄罗斯,他们出手确实够狠,但中国车企自己也该照照镜子。
过去两年,太多人只想着赚快钱,一锤子买卖,卖完就走。零件断供、售后缺位、客户投诉成堆。买车容易,修车难。一块电池坏了,等两个月没人管。
消费者从惊喜到失望,只要一次维修。更讽刺的是,许多买家甚至期待西方车企重返市场。
奇瑞、哈弗、吉利在俄销量集体暴跌。274家关门的车展厅里,213家都是中国品牌。
曾经的“出口之星”,如今成了“退场潮”。这不是市场寒冬,这是报应周期。
风口过去,游戏变了。靠“低价碾压”的时代结束了。
专家们认为,下一阶段,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应该拼根、体系、耐力。
第一,要本地化。
生产线要扎根俄罗斯,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升到60%以上。长城图拉工厂就是例子,本地化率65%,规避高税,还能拿补贴。
第二,要适应极寒。
俄罗斯冬天零下三十度,电池、油液、暖风,全得改。能在西伯利亚点得着火的车,才算真有技术。
第三,要补售后。
服务网点要覆盖90%,备件、维修、充电都得有人管。否则品牌口碑崩塌得比价格还快。
第四,要洗品牌。
俄罗斯人还在以为“中国车=低质便宜货”,那就得用技术、智能化、场景营销打他们的脸。搞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线上定制+线下提车,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中国制造”。
中国车这两年在俄罗斯的爆发,说白了,是“填外资留下的空”,但填空不等于竞争力。
集体崩盘,逼着所有人认识到,没有体系,就没有未来。
从赚快钱到赚信任,从出口到落地,这场俄罗斯教训,是中国车企出海的必修课。
毕竟,风口的尽头,不是谁飞得高,而是谁,摔下来还能爬得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