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两年一度的广东省中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擂响战鼓。来自全省21个地市、省属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中职部的209名教学精英,会师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在10个竞赛组别中亮出“看家本领”,比拼教学匠心。
“自造神器”破解教学难题
决赛现场,一头长约一米的解剖猪模型甫一亮相,便吸引众多目光。一名参赛教师正熟练地在其耳部进行静脉注射演示。这头猪模型“肚里有料”——这名教师自主研发了一套传感器系统植入其腹部,操作者可触发内部14个传感器和21个感应点,消毒湿度、穿刺是否成功等关键步骤,都能通过语音实时播报。
“旧教具功能单一,学生提不起兴趣。我就想着给它‘编程’,一步一反应,把课堂互动拉满。”这名老师笑道。像他这样带着“秘密武器”来参赛的老师不在少数。许多道具外表平平,内里却“暗藏玄机”,它们诞生于日常教学中的“头疼事”,是老师们化“痛点”为“亮点”的智慧结晶。
潮汕英歌的劲飒之风,也吹进了比赛现场。来自粤东某职业学校的教师,巧手裁剪间,一条纹样源自英歌人物“孙二娘”的裙子便初具雏形。此外,英歌面谱绘制、英歌舞步演示等“岭南绝活”也轮番登场,为这场教学比拼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
据了解,本次决赛设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英语、教育体育等10个组别,全面覆盖中职教育专业体系,有180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初赛。与往届相同,决赛仍由“课堂教学说课”和“教学绝活展示”两大部分构成。
“场景化点亮舌尖非遗:直播话术的华丽转型”、“青花八珍味——视频效果的创意应用”等说课项目,将情景化设计与信息化手段巧妙融合;“一箭穿‘芯’——铅笔芯上的穿孔秀”、“蛋壳上的芭蕾”等绝活展示,则既显技艺之精微,更见匠心之深沉。
![]()
八年赛事,构建“以赛促教”生态圈
2017年,首届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举行。八年来,这项由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省教育研究院、省教科文卫工会共同承办的赛事,走出了许多职教“青椒”种子选手,他们当中的许多,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中坚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全省的职教赛事,如今依旧让各地尤为重视。每年报名参赛者众多,甚至有职校校长专程前来,帮本校参赛教师打下手、扛道具,足见各校之认可与期望。
从2017年到如今第五届,这场赛事见证了一批批青年教师的蜕变。 承办者代表、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杜怡萍感慨:“八年一晃而过,每一届我们都如履薄冰,像操办第一届那样全力以赴。”
这项省级赛事,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逐步构建起一个“以赛促教、以赛育师”的职教生态圈。它不仅是教学能力的试炼场,更成为广东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杜怡萍回忆,2017年定调赛事时,一个共识非常明确: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动手”特色。正因如此,广东中职“青椒赛”首创的“教学绝活”环节得以保留并延续至今。她强调,教学绝活并非单纯的才艺展示,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服务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这是职业教育特征的具象体现,也引领青年教师强化自身技能。”
近年来,教学绝活在数字化背景下持续创新。几位赛事专家观察到,虽然部分绝活因涉及编程、人工智能而“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作品明显增多,“这说明绝活的内涵在深化,形式在演进。”
![]()
昔日选手,今日评委
令人感动的是,评委席上亦见传承。首届高职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白洁、去年总决赛选手申蕾——这位怀有8个月身孕仍坚持评审的准妈妈,都选择以新的身份回归“青椒赛”,继续为广东职教发展贡献力量。
历经大赛淬炼的教师们,在实践中实现了跨越式成长。首届选手徐慧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校教务处长;潮州一位获奖教师推动了当地中职教研员的设立;茂名的王兵老师积极参与全市性教研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说明大赛不仅是展示舞台,更拓宽了教师的成长路径,对粤东西北职教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杜怡萍说。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广东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