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的深夜,温峥嵘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习惯性地刷起了短视频放松一下。
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张熟悉的脸,正是她自己,可明明她此刻正躺在床上休息,怎么可能同时在直播间里卖货?
更荒诞的是,当她质疑对方的真实身份时,却被这个假货直接拉黑了。技术可以轻易伪造"真实"时,我们每个人的数字身份还安全吗?传统验证方式是否已经失效?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BX
温峥嵘刷到"自己"在直播
手机屏幕的光晕映在温峥嵘疲惫的脸上,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屏幕里那个人的脸、声音、甚至说话的语气都和自己一模一样,可她确信自己从未开过这样的直播。
更让她震惊的是,同一时间段里,网上竟然同时出现了好几个"温峥嵘"的直播间。
有的在卖护肤品,有的在推销珠宝,妆发各不相同,但话术却如出一辙。
![]()
她气愤地质问"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结果只换来了一个冰冷的黑色拉黑感叹号。
这种委屈和愤怒,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自己珍视了二十多年的羽毛,就这样被人轻易地玷污了。
![]()
温峥嵘的遭遇不是个例,早在今年4月份,她就发现了自己被AI盗用的现象。
她的团队每天都要举报十几个假冒账号,可这些账号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
有时候她刚拍完戏回到家,一打开手机就看见"自己"正在凌晨三四点的直播间里忙碌着。
这种超现实的荒诞感,让她对自己的身份都产生了怀疑。
![]()
谁能想到,这年头竟然会出现没法证明我是谁的问题,李鬼都变成了李逵。
当央视《法治在线》的记者采访她时,她说出了那句让人心疼的话:"我很难证明我是我。"
这种无助感,正是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困境。
![]()
受害的不仅仅是明星,还有无数普通的中老年网友。
他们缺乏对技术的了解,只认得熟悉的面孔,正是骗子们最理想的目标。
有的网友还以为温峥嵘转性了,开始接起了平价产品的广告,纷纷下单支持。
直到发现产品货不对板,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可这时为时已晚。
![]()
从明星到老人的全面沦陷
AI换脸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范围。
清华大学AI治理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指出,当前AI检测技术落后于生成技术6-12个月。
这种技术代差,让骗子们有了充足的操作空间和作案时间。
![]()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深度伪造欺诈案件同比增长了300%,而中国成为了重灾区。
更可怕的是,技术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就能运行复杂的AI换脸程序。
这意味着,未来的诈骗案件可能会更加泛滥,防不胜防。
![]()
靳东是较早的受害者之一,他的脸被骗子们用来与中老年阿姨们"谈恋爱"。
一个61岁的阿姨,为了和手机中的"靳东"在一起,甚至剪掉了留了一辈子的长发。
她为这个虚假的爱情瘦了十几斤,与家人不断争吵,甚至扬言要离家出走。
骗子承诺给她一套房子和100万元,这种既能收获爱情又不愁吃喝的美好前景,对她来说简直是绝杀。
可现实是残酷的,那根本不是靳东本人,而是用AI技术合成的假人。
![]()
这类"黄昏恋"骗局,揭示了AI诈骗不仅是财产犯罪,更是情感剥削和精神虐待。
骗子不仅骗走了老人的钱财,更摧毁了他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信任。
受害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从明星到运动员,从主持人到普通老人。
![]()
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声音被克隆出来,帮妈妈卖起了土鸡蛋。
乒乓球名将孙颖莎和王楚钦也被编剧本去卖鸡蛋,骗子想用谁就用谁,根本不带商量的。
就连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李梓萌,也被合成了卖鱼油的虚假视频。
![]()
这些案例表明,AI诈骗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从技术开发到账号运营,从产品供应到资金洗白,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在操作。
![]()
当"证明我是我"成为难题
当温峥嵘需要证明"我是我"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人类尊严的根本挑战。
数字时代的"身份验证悖论"正在显现:当一个人的身份需要外部验证时,人的主体性就已经受到了侵蚀。
![]()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在AI时代,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认知基础正在崩塌。
传统的信任机制建立在物理接触和长期相处的基础上,而现在,一切都可以被数字化或伪造。
![]()
北大法学院的张教授认为,数字身份权应该成为第四大基本权利,与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并列。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因为在数字时代,身份就是一切的基础。
没有可信的身份,就没有可信的交易,没有可信的社交,没有可信的社会。
![]()
AI换脸诈骗最可怕的地方,不是骗走了多少钱,而是对个人毕生价值积累的瞬间摧毁。
温峥嵘用23年时间建立的敬业形象和良好声誉,可能因为几个虚假直播就付之东流。
这种精神伤害,远比金钱损失更加难以弥补。
当我们无法确认眼前看到的是否真实时,整个人类文明的信任大厦都会开始动摇。
![]()
技术治理与人文关怀并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AI诈骗问题,单一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足以应对,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治理框架。
技术治理层面,需要建立"检测-预警-处置"的完整技术防线。
平台数据显示,AI仿冒专项打击已经处罚了1万多个冒充账号,下架了将近7000种仿冒产品。
但这种事后打击的模式还不够,必须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干预。
![]()
法律规制层面,需要明确数字身份权的法律地位,强化平台责任。
欧盟AI法案将于2025年全面实施,要求深度合成内容必须明确标识。
中国网信办也发布了《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加大了对AI诈骗的打击力度。
但这些法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特别是对平台的监管要更加严格。
![]()
文化教育层面,需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重建价值共识。
三步防范法很实用:第一,立即冻结可疑交易金额;第二,中断直播活动;第三,识别官方认证标识。
这些具体的操作指南,能帮助普通用户提高防范意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建对"真实"的理解和追求。
![]()
国际合作层面,需要建立全球AI治理框架,防止治理洼地。
韩国发生Deepfake总统演讲诈骗事件,日本出现虚拟偶像诈骗老年人的案件,这些都是国际化的挑战。
只有各国联手,才能有效应对这个全球性的问题。
给技术装上人文的刹车,让创新在道德的轨道上运行,这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
结语
当技术可以轻易伪造"真实"时,重建数字信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未来的数字治理必须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保护每个人的尊严。
你是否也遇到过可疑的AI内容?面对真假难辨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自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