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零萌公益
清晨的写字楼电梯间,一张海报格外醒目 ——“用循环杯,攒积分兑免费咖啡,环保又省心”。30岁的小佳刚走出电梯,便被海报吸引,用手机打开咖啡点单 APP 时,界面顶端果然弹出了“循环杯选项”,标注着“免额外付费,专业消毒”。她毫不犹豫勾选选项,到店后很快领到一只印着简约图案的循环杯,杯身轻便厚实,大小刚好能放进背包侧袋。
上午在工位喝完咖啡,小佳看着手机里弹出的 “下班前可顺路归还” 提醒,下午下班路过咖啡店时,顺手将杯子放进门口的智能回收设备。扫码瞬间,APP同步显示 “已归还,获得10积分,本次减少碳排放XX克”,还跳出了杯子清洗消毒流程的短视频。
“这就是我们为咖啡店设计的循环杯闭环系统。” 来自善水环保的袁悦悦介绍道,“从写字楼场景的精准宣传、点单系统的便捷接入,到店员的标准化培训、专业的清洗消毒配送,再到用户归还的积分激励,每个环节都围绕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设计。”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的小组通过桌面调研梳理行业数据、邀请外部专家分享商业视角、反复打磨用户画像与体验路径,最终形成这套方案,旨在通过可落地的重复使用模式,减少现制咖啡行业的一次性塑料杯消耗。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共消费了超过213.1亿杯现制茶饮。保守估算,由此产生的包装废弃物约为44.12万吨,其中塑料包装废弃物就高达43.04万吨。(数据来源:环保组织太平洋环境于2023年9月发布的《解锁奶茶新“绿”意——中国新茶饮行业减塑路径研究报告》)
塑料问题不仅存在于现制茶饮行业,面对严峻挑战,零萌公益的伙伴们都在关注并行动。然而,零萌公益在与众多伙伴沟通后发现:大家在应对塑料问题时,在深度专业知识、研究与倡导能力、有效策略制定等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且在交流中,伙伴们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和成长意愿。
项目概述
为填补这些空白,2024年7月零萌公益在自然之友竹溪计划的支持下,启动了一套人才培养课程项目——“跨机构塑料议题领导型人才培养项目”。在课程顾问李春华的支持下,针对公益组织的机构负责人/业务主干,基于“了解现状-调查研究-倡导-行动实践”的框架,研发一套跨机构塑料议题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希望解决他们对于知识储备不够、研究与倡导的能力、变革思维和策略制定能力不足,缺乏有效促成跨界合作和影响的技能,从而导致工作成效有限的问题。经过近一年的学习,项目已于2025年6月顺利结束。
项目报名情况
项目启动招募后,吸引了众多伙伴踊跃报名,最终收到了来自17家机构的29位伙伴报名,通过报名问卷,我们发现分别有2成的伙伴认为自己在塑料知识、调查研究、倡导能力上有很大欠缺,分别有6-7成的伙伴认为自己基本可以。
![]()
![]()
![]()
项目内容-能力提升工作坊
在为期近一年的项目周期内,零萌公益组织了两场核心线下工作坊:
![]()
调查与研究能力提升工作坊
研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零萌公益于2024年9月10日-11日在南京举办了此次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题聚焦于“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汇聚了来自 18 家公益组织的 39 位伙伴。
参与培训工作坊后,伙伴们这样说:
•“比较系统,深入浅出的了解了报告规划,设计以及后续的传播。报告都是为了项目目标服务的,写这个报告前,你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影响、怎么影响、其实都是需要做前置的考虑。”
•“无论是哪个课题,都要带着源头减量的视角;塑料公约谈判对民间组织来说不遥远,了解、参与很重要,而且看各国立场也要透过表面的文字看到本质;关于调研的学习,再次提醒了项目管理、分工合作、对结果的充分利用和传播的重要性”。
![]()
伙伴对提升调查研究能力的需求是否被满足
倡导能力提升工作坊
“有效倡导”是我们在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中很重要的一种工作思路/方法。零萌公益于2025年1月8日-9日在重庆举办了此次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题聚焦于“如何更有成效的开展倡导”,汇聚了来自 14 家公益组织的 26 位伙伴。
参与培训工作坊后,伙伴们这样说:
• “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了“倡导”“有效倡导”,反思到以往的倡导工作进入了“我想做”以及为以及想到一个行动路径而狂喜的误区,是需要经过反复讨论、推翻、和各环节分析论证后搭建策略框架。”
• “第一次清晰讨论和明确了倡导的概念并去结合关注的议题去思考和尝试规划倡导不同阶段目标;当阻力和动力被稍微细致带着一定的颗粒度分析时,也就能够看到面对这些阻力和动力时我们应如何避免或如何借力。”
![]()
除两次线下工作坊外,项目还配套举办了多场线上工作坊,主题涵盖传播策略制定、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能。
然而,掌握方法仅是起点,最终目标在于解决问题,为此项目创新性地引入了课题小组机制。在第一次线下工作坊期间,报名伙伴被分为四个课题小组,每组需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各自组的问题制定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项目内容-课题小组机制
根据话题未来发展和行动的空间、是否覆盖大部分伙伴的工作领域、是否存在核心牵头机构,我们筛选了四个话题,并整理成了四个研究课题:
小组1:如何让国际形势更好的助力中国减塑政策出台和落地?
小组2:如何在中国推动以重复使用为核心理念的减塑方案?
小组3:塑料产业下游可以如何助力源头减量?
小组4:电子商务如何引领减塑?
![]()
各小组学以致用,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成果,文章开头描绘的正是小组2在第二次线下工作坊上的成果分享。
![]()
伙伴对课题小组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效果是否满意
小组成果分享精彩瞬间
小组1:”釜山行“(INC-5现场)的学习与汇报
从模拟谈判到现场跟进,小组成员沉浸式追踪国际塑料公约谈判进程。他们深入研读INC1-INC4各国立场文件,通过模拟谈判还原国际博弈场景,更有成员亲赴INC-5会议现场,带回第一手谈判动态与场外边会见闻。汇报中,他们不仅剖析了公约谈判的核心争议点,还直指INC-5失败背后的关键症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结合国内实际,提出了民间组织可落地的行动路径,让国际治理经验真正服务于国内减塑实践。
小组3:现制饮品包装回收的可行性研究
聚焦奶茶、咖啡等现制饮品行业的“塑料围城” 困境,小组以合肥市为样本展开深度调研。他们锁定当地门店数量 TOP10 的饮品品牌,通过桌面研究与线下走访,摸清了一次性杯、吸管、封边膜等各类包装的使用占比与回收潜力。同时,他们顺着回收链条追踪至拾荒者、废品回收站与分拣中心,精准捕捉到末端回收的堵点。汇报中,小组不仅用数据证实了包装回收的市场基础与可行性,更针对性地提出了衔接产业链各环节的解决方案,为推动饮品包装进入正规回收体系提供了扎实的研究支撑。
小组4:限制电商平台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的平台规则
小组在反复探索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电商减塑规则体系。这份规则涵盖包装管理、激励政策、评价体系三大核心板块:针对不同品类餐食制定分层级包装标准;设计堂食优惠、自带餐盒减免等激励机制,同时推行包装分级收费制度;建立“绿黄黑棕” 四色商户评价体系,将 “无需餐具遵守率”“过度包装投诉量” 等纳入核心指标。汇报中,他们还附上了自律承诺书、材料报告清单等实操附件,让规则从 “纸面” 落地 “桌面”,为电商平台减塑提供了可直接参考的行动指南。
项目成果与收获
2025年6月19日,零萌公益举办了课程结项会,会上伙伴们相互分享收获,满含成长与期许:
丁奕(课题小组1成员)
选择“课题小组1”对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这个领域不仅超出我的熟悉范围,包含诸多技术性细节,且与日常工作存在距离,所以我特别佩服同组伙伴们勇于挑战的勇气。不过,我们也十分幸运,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体验:中间的模拟汇报环节极具沉浸感,我和部分组员更有机会亲临INC-5会议现场,这种 “体验+学习”的结合模式,让人印象格外深刻,也带来了很多启发。
当然,我也有一些后续的思考与期待:如何将国际塑料公约相关的学习内容与日常工作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国际公约谈判有明确的时间节点,INC-5已结束,之后谈判也将迎来收尾,这份学习如何持续推进、能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带来哪些实质帮助与连接,还需要大家共同探索。我很希望小组能重新活跃起来,和伙伴们继续交流探讨。
刘英(一线社会组织代表)
我们长期深耕一线行动,曾觉得宏观的政策倡导、国际组织提出的理念离我们很遥远,但这次系列培训让机构收获巨大。我们既做社区可持续实践,也涉及减塑议题的工作,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学习交流,之前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更引发了我们诸多思考:比如如何将课程所学贯穿到具体行动中,如何让公众、志愿者从自身视角理解国际宏观议题,以及如何搭建政策与在地社会组织之间的连接,这些都在学习中找到了实践的空间。
在赋能过程中,我们厘清了过去模棱两可的概念,还主动查找资料巩固认知—— 只有将这些概念内化为深刻理解,才能真正运用到社区实践和一线行动中,让志愿者和同行者也能理解认同。特别感谢这次共学行动:伙伴们的专业知识帮我们省去了大量查找验证的精力,学习内容更带来了切实的指导。对我们这类一线社会组织而言,很难有精力专题学习复杂的专业知识与政策,但借助工作坊和系列学习,我们得以在短时间内集中掌握相关内容。
这次课程为机构后续的项目推行、志愿者培育提供了很大帮助,也感谢零萌公益搭建的平台和伙伴们的知识传递,这对我们这类社会组织意义重大。若未来有深层次的共学课程,我们非常希望能继续参与,这对我们来说是高效直接的成长路径。
梅哲冉(青年力量代表)
从最初的小组讨论、倡导工作坊,到最后的线上传播内容学习,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印象深刻,切实感受到了工作上的“被赋能”,也觉得这个 “赋能计划” 真正做到了其名所示。
我所在的小组聚焦重复使用议题,围绕循环杯开展了相关研究,我认为这个方向未来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如果赋能计划能够持续开展,我希望能把之前的研究继续推进下去,也期待这样的计划能为我们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与交流平台。非常感谢这次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
最后用一些数据和应用,展示这次培训伙伴的收获:
本次课程共吸引 17 家机构的 29 人报名。其中,6 位报名伙伴因 2024 年 12 月前从原机构离职,未计入项目有效参与人数,最终有效参与人数为 23 人。在 23 名有效参与者中,19 人积极参与线下工作坊、课题小组讨论及线上复课等环节,积极参与率达 82.6%。
报名阶段,29 名伙伴对课程的平均期待值为 9 分;结项时,18 名伙伴完成问卷反馈,课程结束后的平均评分达 8.67 分,课程基本满足了伙伴们的期待。
课程结束时,参会伙伴对负责机构塑料议题的平均信心值,从报名时的 6.72 分增长至 7.89 分;对机构完成短期塑料议题目标的平均信心值,从报名时的 7.37 分增长至 7.89 分;对自身参与课程表现的平均评分为 8.06 分。
![]()
一年的塑料议题赋能计划,从调研方法到倡导策略,从课题共创到跨机构联结,赋能计划真正让减塑力量聚沙成塔,当个体的成长汇聚成行业的合力,塑料污染的破局之路,定会越走越开阔。最后,再次感谢自然之友竹溪计划,感谢课程顾问,培训讲师,课题组辅导员对于项目的支持,以及课程学员的积极参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