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5年,钦州市农业农村系统聚焦保障粮食安全供给,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举措构建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三网”体系,从源头减损,保障粮食安全。2025年全市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筑牢坚实根基。
重构监测预警机制,织密全域“捕获网”
立足全国水稻“两迁”害虫迁入前沿地的特殊区位,钦州以改革思维重构监测预警体系,织密“第一道防线”。一是优化监测网络布局,完成4个县区15个农作物重大病虫观测场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同步推进监测设备升级,实现对“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实时精准追踪。二是创新调查报告机制,建立“天天调查、五天一报、重大疫情实时上报”制度,通过定点系统调查、面上普查与观测场监测相结合,全面提升监测效能,确保病虫动态及时掌握。三是精准情报发布体系,全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20期以上,其中市级17期,短期预报准确率超98%,预警信息实现全市乡镇(街道)100%覆盖,为科学决策和精准防控提供支撑。
创新应急防控体系,打造快速“处置网”
围绕“快速响应、精准处置”目标,钦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起全域覆盖、高效联动的四级应急防控体系。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建立“市、县(区)、镇、村”四级监测防控网络,明确各级职责边界,实现防控工作网格化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建强专业队伍,组建专业化植保小分队,实行粮食生产区域划片包干,确保重大病虫害24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置。强化植保人才培养,2025年钦州市代表队在广西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三是强化协同处置,针对台风多发特点,及时印发防治指导意见,在“桦加沙”“麦德姆”台风影响后,迅速组织技术指导服务15次,指导科学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次生损失。
夯实绿色防控基础,构建生态“防护网”
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钦州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防控工作转型升级。一是推广绿色种植模式,示范推广“强龙”直播健身栽培、辣椒-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水稻增密增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新技术,通过科学管理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提升植株抗逆能力。二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赤眼蜂生物防治、螟虫食诱等绿色技术,累计应用面积达3万亩次,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三是推进统防统治融合,结合中央救灾资金项目和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在水稻高产示范区和重大病虫重发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25万亩次,实现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有机统一。(左科举 黄光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