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过天晴
营养,是肿瘤患者抗击疾病、承受治疗、维持生活质量的“底层逻辑”。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1]显示,我国三甲医院的住院肿瘤患者中,营养不良的总体发病率高达80.4%,其中中重度营养不良占比58.2%,甚至有约20%的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不仅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治疗副作用与并发症的风险,还会降低治疗效果与耐受性,甚至影响生存期。正因如此,科学、规范的营养支持,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
什么是“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
根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定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下人群的营养需求而特别研制的食品。
对肿瘤患者而言,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关键阶段:
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期间:帮助缓解体力下降、白蛋白降低等问题;
术前术后:提升营养储备、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晚期患者:延缓体重丢失、改善恶液质,提升生活质量。
国内外多个专家共识与临床指南,如《ESPEN肿瘤营养指南》和《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都明确推荐: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的患者、且经口摄入不足的肿瘤患者,应优先使用口服营养补充(ONS),也就是通过饮用特医食品来补充能量与营养素。
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需同时满足两个核心要求:
营养全面: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碳水、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针对性强化:针对肿瘤患者高代谢、高消耗、免疫紊乱等特点,优化营养素比例,添加特殊活性成分。
注意:这类食品须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使用。
2
首个“国标”落地
让肿瘤营养补充更精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我国首个《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国家标准。这是在原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的基础上,针对肿瘤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的代谢特点与营养需求,进一步细化的专业标准。
此前,肿瘤患者的营养补充多依赖“通用型”全营养特医食品或自行食补,缺乏针对性,效果受限。新国标的出台,明确了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能量密度、蛋白质含量、糖脂供能比、关键脂肪酸和特殊功能成分等核心指标,为医生与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可操作的产品选择依据,让肿瘤营养支持从“经验补充”迈向“精准干预”。
![]()
图片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3
五大核心要点
读懂肿瘤患者的“营养密码”
要点一:能量密度高,对抗高消耗
新国标规定:
液体类产品能量密度≥1.2kcal/mL;
固体类产品能量密度≥1.2kcal/g。
这一标准远高于普通配方食品的0.7 kcal/mL(g)。
有研究显示,肿瘤患者中,有70.6%处于能量高代谢状态,即静息态能量消耗比健康人群平均高10%[2]。再加上治疗期间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极易陷入“能量赤字”,从而导致体重骤减、体力不支。
高能量密度食品,能在有限进食量内提供更多能量。除了特医食品,生活中常见的高能量食物还包括:坚果及坚果粉(如核桃、杏仁)、牛油果、全脂乳制品等,对食欲差的患者尤其有帮助。
要点二:蛋白质含量高,守护肌肉与免疫
蛋白质是肿瘤患者最需要强化的营养素之一,新标准要求:
所有蛋白均为优质蛋白;
含量≥4.0g/100kcal,高于普通全营养配方食品的3.0g/100kcal。
肿瘤本身和治疗都会加速肌肉蛋白分解,导致肌少症和免疫力下降。充足的优质蛋白能对抗肌少症、提升免疫力,减少营养不良发生率。《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3]指出,在能量摄入充足的前提下,外源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机体的蛋白质合成和瘦体重保持呈正相关。换句话说,蛋白质吃得够,身体才能更好地合成肌肉,维持体力与免疫力。充足的蛋白质不仅能纠正负氮平衡,促进组织修复、支持蛋白质合成,对接受手术或治疗创伤较大的肿瘤患者尤其重要。
简单理解——蛋白质是修复和重建身体的“原材料”,供应充足,身体才能有力气打仗。
日常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鱼虾、禽肉、蛋类、低脂乳制品、大豆制品(豆腐、豆浆等)。
要点三:优化糖脂比例,切断肿瘤“补给”
新标准明确:
脂肪供能比:25%~50%
碳水供能比:30%~50%
肿瘤细胞对葡萄糖如饥似渴,高糖饮食可能“火上浇油”,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刺激肿瘤生长并激活促癌信号通路。相对而言,优质脂肪能提供稳定能量,同时不易被肿瘤利用,还可调节炎症反应。
日常建议:减少精制糖摄入(如甜饮料、米糕、白米白面等);增加全谷类、杂豆类等复合碳水化合物;脂肪则优选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茶籽油、深海鱼油等。
要点四:Ω-3脂肪酸,改善恶液质与慢性炎症
标准规定: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供能比1%~6%,
其中EPA含量不低于50%。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EPA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助于改善肿瘤恶液质,延缓肌肉丢失。甚至还有多项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可能间接支持化疗的疗效,并降低化疗的副作用。
选择特医产品时,不妨看看EPA、DHA含量,锁定“抗炎型”脂肪配方。
要点五:添加特定营养素,助力免疫与修复
除了上述强制性要求,新标准还建议可选强化成分:
精氨酸:增强免疫功能,降低术后感染;
谷氨酰胺:保护肠道屏障,减少化放疗肠道副反应;
亮氨酸:作为支链氨基酸,它是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开关”,能有效促进肌肉合成,对抗肌肉减少。
这些可选择添加的成分,使得营养补充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状况肿瘤患者的特殊需求,实现精准营养支持。
在日常饮食中,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天然食物补充:精氨酸多见于瘦肉、鱼类、坚果;谷氨酰胺富含于鸡肉、牛肉、豆类;亮氨酸在鸡蛋、牛奶、豆制品中含量较高。
综上所述,首个《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国标的发布,传递了一个核心理念: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不是“可选项”,而是与手术、放化疗同等重要的治疗手段。哪怕暂时不用特医食品,也能根据这些原则调整日常饮食:高能量摄入、强化优质蛋白、优化糖脂比例、补充Ω-3脂肪酸、有针对性补充功能营养素。肿瘤治疗是一场“拉锯战”,而营养,就是为身体提供“弹药”和“燃料”。每一口吃进去的营养,都是支持免疫、维持体能、提高治疗耐受的关键。肿瘤患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量身制定营养方案。
从今天起,让我们真正重视起来“吃对”,为抗癌之路加上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