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再多有什么用
这句话听着简单,但放在一个人真正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很难有简单的答案。
换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身上来看,这个人常年出现在新闻播报的屏幕上,是很多家庭每天都会看到的声音和形象。
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在私人生活上做出的选择,被很多人拿来讨论,讨论的不是别的,就是生活的安排和未来的保障。
这位公众人物名字叫张宏民。
张宏民从小就在重视教育的家庭长大,对声音敏感、喜欢听广播,这种兴趣很自然地把学习方向引向了播音主持。
大学里在广播站的练习,把朗诵和播音技巧练得很扎实,走上工作岗位后,张宏民一直在广播和电视的新闻一线播讲。
时间久了,名字和声音都慢慢在观众心里留下了印象,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新闻面孔”。
工作多年,张宏民也拿到过行业里重要的奖项。
这些荣誉不是凭空来,而是多年在一线的专业表现积累出来的,既是对个人努力的认可,也让张宏民在媒体圈里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更强。
即便退休,过去的这些职业经历仍让张宏民在公共生活中占有一席位置,也意味着私人生活容易被关注和讨论。
![]()
在私人选择上,张宏民最后走的是不结婚、不生孩子的路。
原因并非单纯不喜欢孩子,而是和职业节奏有很大关系。
长期的工作任务、突发的播放安排、经常性的职业出差,让私人关系很难像普通人那样稳定发展。
曾有过短暂的亲密关系,但因为工作的不确定性没有延续,之后选择了单身生活。
单身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张宏民在社区里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给孩子们讲诗朗诵、在社区活动里帮助组织,总有办法和别人建立联系。
退休后的生活也因此过得比较充实,不只是宅在家里,而是参与各种公益,和邻里保持互动。
但这个选择也有现实层面的后果。
康辉的经历给出了一点不同的视角。
康辉本来对于夫妻双方自愿选择不生孩子比较理解,觉得那是个人权利,可当亲人生病或临终时,家里人对于有没有儿孙的担心和牵挂会变得非常强烈。
康辉在亲人临终前听到家里人的担忧,才意识到生育选择并不只是个人事情,它会牵动到长辈在临终前的心理安慰。
长辈往往希望看到家族的延续,这种心理很难用一句理性来完全化解。
养老问题在没有子女的情况下尤为现实。
这不仅仅是钱够不够的问题,还包括日常照护、看病的便利性、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以及是否有人能在孤单时陪伴。
像张宏民这样有一定社会资源并且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可能能通过社会关系得到一定帮助,但如果碰上需要长期护理的情况,靠自己和邻里义工就不够了。
![]()
这里涉及到的东西包括社区养老服务是否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有没有覆盖、医疗资源是否接近、社区能否提供日间照料和康复服务等。
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差别很大,有的地方社区服务做得比较到位,有的地方则相对薄弱,这直接决定了无子女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媒体人这个职业本身也对婚育选择有影响。
主持工作往往不按常规时间上班,随时有直播任务和突发报道,频繁跨地区的工作让维持家庭生活更困难。
这不是张宏民一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里不少人的共同困境。
在这样的职业压力下,选择是否要家庭,很多人会权衡得更慎重。
再来看信息传播带来的问题。
社交平台让消息传播速度变得非常快,也让关于公众人物的各种传闻有机会迅速走红。
主持人杨帆就是一个例子。
网络上关于他得重病的传言一时间传得很广,连家里人也被牵动和担心。
最后杨帆去体检,检查结果没有发现严重问题。
这类事情说明,现在的传播环境有时候很不靠谱,错误信息在没经过核实的时候就会被大量转发,给当事人和家人带来很大压力。
要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平台加强管理,也需要媒体人坚持核实信息的职业操守,公众也应当在转发信息前问一问有没有权威来源。
对不婚不育的讨论,不能只停在道德层面或情感层面。
![]()
更多时候,讨论应转到如何通过制度来缓解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
比如,长时间护理和社区照护若能更普遍、更容易获得,选择不生孩子的人在晚年时就不会把生活质量全部押注在自己是否有子女上。
养老不仅需要个人的钱,也需要公共服务的支撑,包括医疗、康复、心理支持和日间照料等。
张宏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说明个人努力可以带来一些积极效果,但这远远不够,制度性的保障才是长期的基础。
文化层面的影响也很明显。
年纪偏大的那代人把生子看作家庭责任和文化延续,这样的情感在终老时尤其强烈。
而年轻一代对婚育的看法越来越多元,把婚姻和生育更多地当作个人选择的一部分。
张宏民的选择正是新一代价值观在某些群体中的体现,但当这种个人选择碰到上一代的心理期待时,就会出现矛盾。
社会需要一种更包容的态度,同时通过政策安排来弥补代际之间的生活保障差距,让每种选择都有相对可行的生活方式支持。
网络谣言治理方面,需要更明确的责任与机制。
平台要对明显的虚假信息有快速处理机制,媒体要坚持事实核查的原则,法律层面也应对恶意造谣行为给予相应惩处。
公众自己也要提高媒介素养,不要把未经证实的消息当作事实传播,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杨帆的例子提醒所有人:信息传播要对人负责,随便转发可能会摧毁一个人的生活秩序。
媒体行业的从业保障也值得改进。
主持人和其他高曝光职业人员,若能在职业健康、工作时长和家庭支持方面得到更多制度保障,更多人就不会因为职业的高压而放弃婚育或家庭。
工作与家庭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合理的职业安排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人平衡职业发展与私人生活。
回到那句“钱再多有什么用?”,现实中确实不是只有钱能解决一切。
人的晚年需要的是多层次的保障:医疗照护、随时可得的帮助、精神上的陪伴以及社会系统的支撑。
个人可以通过积累财富和建立社会联系来提高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让每一种生活选择都不至于在面对健康衰退或生活困难时陷入无助。
张宏民的生活路径、康辉的反思和杨帆的澄清事件共同构成了一组关于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现实故事。
张宏民在社区与公益中的积极参与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行路径,康辉的感悟提醒人们考虑亲情与终老时的心理需求,而杨帆的事件则凸显了当代信息传播的风险。
这些故事说明:个人的自由选择固然重要,社会的制度安排也同样关键。
只有当公共服务、法律规范和文化认知共同发挥作用时,人们在做出重大生活选择时,才能既保有自由,也享有保障与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