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作时间太长了,应当缩减”,这才是教授该发的声音
“996是福报”的谎言,正在被一位大学教授无情撕碎!当上海交大陆铭教授一句“中国人工作时间太长了”掷地有声,整个舆论场瞬间沸腾。
这不仅仅是一句大实话,更是对长期以来“过劳文化”的宣战,揭示了无数打工人被“时间赤字”困死的残酷现实。
我们为什么陷入这场无休止的内卷?什么时候才能有双休?
![]()
别光凭感觉,我们的“时间赤字”早就被一系列冰冷的数据给钉得死死的了。这不是主观抱怨,而是一个严重偏离轨道的客观事实。
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国内打工人的周均工作时长已经飙到了49小时,一年之内三次刷新纪录。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是48.5小时。这是什么概念?《劳动法》白纸黑字写的是每周40小时、每天8小时。
简单算一笔账,每周49小时,要是按五天工作制来算,等于每天要干将近10个小时。这还只是平均数。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更扎心,超过一半的城镇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长都超过了48小时。
![]()
把我们放到全球坐标系里看看?那就更吓人了。2023年,我们的年均工作时长大约是2333.6小时。而另一头的德国,大概是1300多个小时。就连以加班文化著称的日本,也才1600多小时。
在东亚这个“卷王”聚集区里,我们也是最突出的那一个。再看看加拿大,去年第三季度周均工时才35.89小时,这差距简直是鸿沟。
更要命的是,官方数据之外,还有大量无法被量化的时间损耗。所谓的“隐形加班”已经成了职场标配,KPI考核逼着你“自愿”投入更多时间。互联网技术更是把办公室搬进了你的手机,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彻底模糊。
![]()
有些企业甚至搞出了“大小周”甚至“小小周”这种极端制度,一个月下来员工居然只能休息两天。法定权利也正在缩水,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工压根享受不到带薪年假,或者拿不到补偿,而神奇的调休制度,更是让每个法定节假日的“获得感”大打折扣。
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时间赤字”不是某个老板心黑就能造成的,它是一张由宏观文化、企业压力、市场逻辑和个体无奈共同编织起来的无形之网。
从宏观上看,我们身处的儒家文化圈,自古就推崇勤奋。加上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特定阶段,对速度和产出的追求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
![]()
镜头拉近到企业层面,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利润薄、技术相对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延长工时成了他们控制成本、保证产出最直接,甚至是唯一的“原始”手段。
有些老板甚至会偷偷计算:违反《劳动法》被抓到的概率和罚款,远低于守法带来的成本增加。
再看看每个身不由己的打工人。劳动力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为了保住饭碗,个体的议价能力变得极度脆弱,“敢怒不敢言”是常态。
![]()
尤其在一些民营企业,普遍实行的计件工资制,更是从制度上激励员工主动加班,用时间换收入。谁不想休息?可现实是“不敢休”、“不愿休”。
归根结底,深层原因在于我们的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还存在短板。当管理效率低下、技术升级缓慢时,企业就只能过度依赖“堆人力、堆时间”这种模式来维持运转。这张网,就是这么一层层织起来的。
![]()
眼下的各种解决方案,虽然方向没错,但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想要真正破解“时间赤字”这个困局,远不是简单加减几天假期那么轻松。
必须承认,官方已经在努力了。比如国务院修订了放假办法,全年增加了除夕和劳动节这两天假期。新的调休规定也尝试避免出现超长连续工作的情况,一般不超过6天。一些地方,像四川绵阳等地,也在探索“2.5天”弹性休假模式。
但这些举措的悖论在于,它们在缺乏强制力和配套措施的情况下,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陆铭教授的建议之所以切中要害,就在于他看到了这一点。他提出,缩减工时必须由中央层面来统一协调,而不能靠企业自觉。
![]()
这话太对了。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内卷市场里,你让单个企业主动守法、缩短工时,它很可能第一个倒闭。只有国家统一行动,才能为所有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地平线。同时,严格执行《劳动法》,让企业违法付出的代价远高于其收益,这才是治本之策。
当然一个灵魂拷问随之而来:“放假了,消费的钱从哪来?”这也是很多人质疑增加假期的核心点。
陆教授认为,消费不仅需要钱,更需要时间。他还补充说,就算劳动者自己没空消费,他的配偶家人也可以代为消费。这揭示了增加闲暇与提振消费之间复杂的传导关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放假=花钱”的公式。
![]()
所以想真正走出“时间赤字”的困境,需要的是一套组合拳。短期内,必须大大强化《劳动法》的执行力,让违法成本高到企业不敢碰。
中期在国家层面统一部署,有计划、渐进式地缩短标准工时,给企业转型留下缓冲期,而从长期看,唯一的出路是引导并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从根本上摆脱对“时长依赖”的增长模式。
说到底解决过劳问题,早已不单纯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问题。它关乎国家经济能否从要素驱动成功转向创新驱动,更关乎每一个国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陆铭教授那句“正常”的言论之所以激起千层浪,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转型中,一个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