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11月7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突出会馆特色文化,创新活化利用模式”为主题,通过学术分享、实践交流、互动研讨等多元形式,汇聚全国各地文物领域领导、专家学者及会馆会员单位代表,共商明清会馆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发展议题,为行业搭建起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
现场发布的《全国会馆活化利用报告(2025年)》显示,北京等会馆分布集中的省市正通过多元化手段深挖会馆背后的价值,将静态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产品、服务或场景,实现会馆活化利用。
报告显示,北京会馆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文物级别普遍较高,文化价值突出。目前,北京在会馆活化利用方面开展了不少探索:部分会馆利用特色资源和人文环境,将会馆改造为博物馆、陈列馆或主题教育基地,系统的呈现地域文化、历史事件与建筑艺术,如位于北京湖广会馆内的北京戏曲博物馆,利用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国粹京剧的形成、发展轨迹,并通过演艺、研学、美食、茶饮等多业态并行,营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场景,打造国家级文化会客厅,戏曲新生活方式地标;北京福州新馆则打造了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与社区博物馆,开设“虎门销烟精神展”;前门颜料会馆打造“会馆有戏”品牌,年均演出超200场,成为网红打卡地。
除北京的会馆外,多地会馆也探索出特色活化路径。烟台福建会馆作为北方现存唯一闽南风格古建筑群,通过油饰彩画修复、数字导览及研学坊等形式实现文化传承与活化;重庆湖广会馆以文旅融合为核心,打造非遗表演、古风旅拍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59万人次;保定淮军公所则借助夜游演出、数字体验馆及IP联动活动,让百年古建焕发新活力。
专家主题论坛环节亮点纷呈,与会专家围绕“创新激活时代价值”核心,从保护修缮、文旅融合、业态创新等多个维度分享实践经验。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陆琼表示,会馆是明清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的活态载体,依法保护应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纲,恪守“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原则,“同时要加强系统性保护,将会馆纳入文物资源整体规划,避免碎片化,规范活化利用,严禁过度商业化,确保文化传承与功能再生的平衡。”
此次会议将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深度结合,为会馆保护活化提供了清晰指引。有助于未来携手探索更多特色化活化模式,让会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活”的遗产、为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