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北京东直门内的胡同里,曾长期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居民 —— 他们长着欧洲面孔,却身着旗人服饰;说着满汉双语,却坚守东正教信仰;享受着八旗 “铁杆庄稼” 的待遇,祖上却是与清军浴血奋战的俄罗斯哥萨克俘虏。这群被称为 “阿尔巴津人” 的特殊群体,因雅克萨之战而与中国结缘,在三百年的岁月中,演绎了一段跨越国界与民族的融合传奇。
![]()
△传统服饰的俄罗斯人
一、雅克萨烽烟:从侵略者到阶下囚
十七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扩张触角开始伸向东方的黑龙江流域。顺治年间,一群哥萨克冒险者翻越外兴安岭,闯入中国领土,他们烧杀劫掠,在黑龙江上游的雅克萨建立据点,将其命名为 “阿尔巴津城”,以此为基地不断骚扰周边的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部落,严重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彼时的清朝正忙于平定中原,无暇北顾,对俄罗斯的入侵只能采取警告和零星反击。直至康熙皇帝亲政后,随着国内局势逐渐稳定,解决东北边境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黑龙江将军,以萨布素为将军,统筹对俄作战事宜,经过两年的筹备,清军在瑷珲等地建立军事基地,囤积粮草,训练士兵,为收复雅克萨做好了充分准备。
![]()
△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康熙帝下令出兵雅克萨。清军主力由彭春、郎坦率领,配备了红衣大炮等重型武器,共计三千余人。
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驻守雅克萨的哥萨克军队顽强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经过数日激战,雅克萨城破,俄军守将托尔布津被迫投降。
按照双方约定,清军允许投降的俄军返回俄罗斯,但部分哥萨克士兵因思乡心切或畏惧沙皇惩罚,选择留在清军阵营,加上战斗中被俘的士兵,共计一百余人。
这一百多名俄罗斯士兵,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批阿尔巴津人。他们的命运,在康熙皇帝的一道圣旨中被彻底改变 ——康熙帝没有将他们当作奴隶或战犯处置,而是展现出了罕见的宽容与仁慈,下令将他们押解至北京,编入八旗序列,让他们在北京定居下来。
![]()
△康熙皇帝
八旗入籍:东直门的 “俄罗斯佐领”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一百多名俄罗斯俘虏抵达北京。康熙帝对他们的安置作出了详细的安排:首先,将他们编入八旗中的镶黄旗,成为上三旗的一员,这在当时是极高的待遇,体现了清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与信任。
其次,专门为他们设立了 “俄罗斯佐领”,即镶黄旗第十七佐领,由俄罗斯人自己担任佐领,负责管理本佐领的事务,这种 “以夷制夷” 的管理方式,既尊重了他们的民族习惯,又便于清政府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按照八旗制度,阿尔巴津人享受与其他旗人完全相同的待遇,他们被分配到东直门内的胡同居住,清政府为他们修建了房屋,划分了土地,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 “铁杆庄稼”,即每月固定发放的饷银和粮食,无需从事农业生产,便可衣食无忧。
![]()
康熙帝对阿尔巴津人可谓关怀备至。他深知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便下令在东直门内为他们修建了一座东正教教堂,即圣尼古拉教堂,俗称 “罗刹庙”,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
教堂的神职人员由阿尔巴津人中的神父担任,清政府还为神父发放俸禄,让他们能够专心从事宗教活动。这座教堂成为了阿尔巴津人在北京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了当时北京城内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初到北京的阿尔巴津人,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既新奇又满足。他们摆脱了战争的苦难,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对康熙皇帝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严格遵守清政府的各项规定,努力适应八旗生活,与周边的旗人邻居也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
![]()
△哥萨克人
纵酒成患:京城中的 “麻烦制造者”
然而,好景不长,阿尔巴津人的本性很快暴露出来。作为哥萨克人,他们天生喜好冒险,生性豪放,崇尚自由,难以适应京城规矩森严、生活安逸的八旗生活。其中,最让清政府头疼的问题,便是他们的 “酒品”。
俄罗斯地处寒带,气候严寒,酒是当地人抵御寒冷、缓解疲劳的重要物品,哥萨克人更是以嗜酒如命而闻名。来到北京后,虽然气候相对温和,但他们饮酒的习惯却丝毫没有改变。
阿尔巴津人的饮酒方式极为豪放,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声喧哗,喝到尽兴时便四处游荡,寻衅滋事。
他们每月的饷银,往往不到半个月就被挥霍一空,为了喝酒,他们甚至会变卖衣物、家具等物品。更严重的是,酒后斗殴成为了家常便饭,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甚至手持刀具互相砍杀,给京城的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90 年),两名阿尔巴津人因饮酒过量,在东直门内与人发生争执,随后大打出手,造成一人重伤。
康熙三十一年(1693 年),十余名阿尔巴津人酒后聚集在街头,肆意殴打过往行人,砸毁店铺门窗,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负责京城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屡屡接到报案,但由于阿尔巴津人身为旗人,享有司法特权,普通官员无权对他们进行处置,只能上报理藩院或康熙帝,这让官员们头疼不已。
清政府也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限制他们的饮酒量,对酒后斗殴者进行惩罚,但都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向康熙帝建议,给这些单身的阿尔巴津人成立家庭,让他们在妻子的约束和教导下,改变放荡不羁的生活习惯,过上安稳的日子。康熙帝经过深思熟虑,采纳了这一建议。
![]()
△清朝时期的女性
娶妻成家:民族融合的开端
要给阿尔巴津人找妻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他们在京城名声狼藉,加上语言不通、外貌迥异,没有汉族或满洲女子愿意嫁给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想到了一个特殊的办法 —— 从监狱中释放一批女犯人,让她们嫁给阿尔巴津人。
这些女犯人大多来自步军统领衙门和内务府的监狱,其中既有犯了错的宫女,也有违反八旗规矩的旗人女子,还有一些因家庭贫困而偷盗的平民女子。
清政府对她们作出承诺,只要愿意嫁给阿尔巴津人,就可以免除罪名,获得自由,并得到一定的嫁妆。对于这些身陷囹圄的女犯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摆脱困境的好机会,因此大多数人都欣然同意。
![]()
康熙二十九年(1691 年),清政府为阿尔巴津人和女犯人们举办了集体婚礼。婚礼按照八旗的习俗进行,场面十分热闹。婚后,这些女犯人便与阿尔巴津人一起住在东直门的胡同里。正如清政府所期望的那样,妻子们的到来,给阿尔巴津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女犯人们大多来自中原地区,熟悉满汉语言和文化,她们耐心地教导丈夫们学习汉语和满语,教他们认识汉字,了解中国的礼仪习俗和法律法规。
在妻子的影响下,阿尔巴津人逐渐摆脱了语言障碍,开始能够与周边的居民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妻子们也约束着丈夫们的饮酒行为,让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纵酒无度,酒后斗殴的事件也大大减少。
家庭的建立,让阿尔巴津人有了责任感和归属感。他们开始像其他旗人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有些人还学会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能,靠自己的劳动补贴家用。他们与妻子相互扶持,生儿育女,原本放荡不羁的哥萨克战士,渐渐变成了安分守己的八旗旗人。
![]()
繁衍生息:十九世纪末的阿尔巴津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尔巴津人在京城繁衍生息,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一百余人,到乾隆年间,已经发展到三百余人,到十九世纪末,人口已达到一千余人。他们仍然居住在东直门内的胡同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
在八旗制度下,阿尔巴津人的生活相对稳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依靠 “铁杆庄稼” 生活,少数人则从事军事、手工业等工作。
在军事方面,阿尔巴津人凭借着精湛的骑射技艺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成为了八旗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曾多次参加清政府的对外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手工业方面,他们擅长制作皮革、铁器等物品,其制作的产品工艺精湛,深受京城百姓的喜爱。
![]()
△晚清朝时期的阿尔巴津人
阿尔巴津人的存在,成为了清代民族融合的一个生动例证。他们从一群异国的俘虏,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在与满汉等民族的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中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虽然阿尔巴津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已经不复存在,东直门内的圣尼古拉教堂遗址,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阿尔巴津人在北京的传奇经历,以及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伟大胸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