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日夜承担着车辆与人员的日常通行,在长期荷载、气候变化、震动冲击和材料老化的作用下,时常会出现各种“病症”,如桥面裂缝、支座错位、结构倾斜、连接松动等。这些问题起初不明显,却可能在日夜累积中转化为更大的垮塌隐患。那么,如何像医生给病人做体检一样,为桥梁提供科学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呢?
![]()
一、科学“诊断”
WITBEE®万宾科技®智能结构诊断器EN300-G通过多维度结构健康无损SHM识别技术,实现了对桥梁的科学“诊断”。这一款监测设备可以安装在桥梁的主梁、桥墩、支座等部位,实时捕捉桥梁的各项“生命体征”。
它可对桥梁的10多项结构体征健康监测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包括位移、沉降、倾斜、加速度、振幅、频率、地震烈度、动态平衡、人体舒适度和结构温湿度等。其中,可以实时记录桥梁支座的细微位移;桥梁在车辆、风力作用下的振动情况;在地震发生时桥梁受影响程度。这些多维度的数据,为监管单位提供了全面、扎实的“诊断”依据。
智能结构诊断器内置的多种自主核心算法以及边缘计算能力,还能够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现场分析与处理,无需依赖巡检人员的帮助,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当监测指标超过标准的阈值时,诊断器会立即识别为异常风险并发送预警信号,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的方向。这种智能分析能力,让桥梁“诊断”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说话”,提升了诊断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
二、基于实时数据的“一桥一策”
如果说科学“诊断”是基础,那么精准“治疗”则是关键。智能结构诊断器通过24小时运行、数据实时采集、预警及时上报等功能,为监管单位实施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他们实现“一桥一策”的个性化维修方案。
当桥梁出现紧急“病症”时,智能结构诊断器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通知监管单位与养护人员。基于诊断器提供的精准数据,监管单位可根据每座桥梁的具体“病症”制定个性化维修方案。例如,对于位移沉降问题,采用支座调整、基础加固等措施;对于疲劳裂纹,采取焊接修补等方法,使桥梁维修与养护更加高效、精准。
由此可见,科学“诊断”与精准“治疗”的协同,可以帮助管理单位实现“未病先防”,时刻保障桥梁安全、守护通行平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