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服装看似分属两界,实则互相呼应。
这次磅礴想换一个角度:不去盯着面料与工艺,而是经由“一首歌”来感受“一件衣”。
![]()
这些歌,有的来自品牌秀场,有的是设计师的公开偏好,还有的出自他们的旁枝创作。
答案未必唯一,但这种方式让我们打开另一种视角:衣服和音乐一样,承载着情绪与气质——既可以穿着,也可以听见。

品牌:Y’s
歌曲:《Yohji Yamamoto - さあ、行かなきゃ》
![]()
在山本耀司的世界里,音乐与服装从不是两条平行的线。
1991年,他发行专辑《Saa... Ikanakya》,用低沉、近乎呢喃的嗓音唱出“さあ、行かなきゃ(好了,该走了)”。临近尾声,歌声戛然而止——没有渐弱、没有回声,也没有结尾。那份克制的温柔,正是他表达的方式:不宣泄,而是沉静地告别。
![]()
同样的语气,也存在于他的衣服里。
Y’s 是他最早创立的时装品牌(1972),早于后来的主线 Yohji Yamamoto(1981)。与主线的前卫与实验不同,Y’s 更贴近日常生活:宽松的廓形、垂坠的质地、性别模糊的剪裁——都是他“低声的表达”,是一种为身体留出自由的方式。
![]()
今年,他在采访中淡淡地说:“我已经准备好要走了。”
这句话,与那句“さあ、行かなきゃ”重叠成同一个音符——不是告别他人,而是轻轻地,对自己说。
![]()
品牌:UNDERCOVER
歌曲:《Sex Pistols - Pretty Vacant》
![]()
学生时期,高桥盾组建过一支翻唱乐队 Tokyo Sex Pistols,并担任主唱,主要翻唱 Sex Pistols 的作品。那时的他还不是设计师,却已在朋克的节奏与姿态中找到了表达方式。
![]()
2019年春夏系列中,他以“Bootleg Truth”为题,延伸了那段早年的经历与态度——“Bootleg(翻版)”与“Truth(真相)”相互冲突却并存。这也是他一贯的创作逻辑:通过再造、拼贴与混合,探讨当代时装中关于真伪与再创造的边界。
![]()
从早年的翻唱到如今的设计,路径始终一致——以“翻版”抵达“真实”,以“再造”完成“自我”。
![]()
品牌:Rick Owens
歌曲:《David Bowie — Always Crashing in the Same Car》
![]()
在一次采访中,Rick Owens 提到自己在设计前会听 David Bowie 的《Always Crashing in the Same Car》。
![]()
这首歌取材于一段真实事件:当时深陷成瘾的 Bowie,在洛杉矶街头认出一个曾欺骗他的毒贩,愤怒之下反复倒车、前进,不断撞向那辆车。后来,他回到酒店的地下车库,又继续绕圈驾驶,直到筋疲力尽。那种“不断撞向同一点”的循环,成了自我挣扎的隐喻。
![]()
Owens 说,这首歌让他进入“没有限制的心境”。
那股力量,也贯穿在他的设计里——以极端廓形与冷峻线条,在身体的约束与释放之间,维持一种持续的张力。
![]()
品牌:A.P.C.
歌曲:《Sam Cooke — Bring It on Home to Me (Live)》
![]()
在 Jean Touitou 的生活里,音乐与航海并行。他说,大海能“重置他的节奏”。
![]()
在出海的长途航行中,他喜欢听现场录音。其中一首常播放的,是 Sam Cooke 于1963年在迈阿密 Harlem Square Club 的现场版《Bring It on Home to Me》。麦克风的回音、观众的喊声、呼吸的间隙——都有种不完美的真实感。
![]()
大海的节奏,也体现在 A.P.C. 的服装中:克制、有序,却带着温度。那是一种不张扬的流动感,简单却有力量,仿佛随时能让人回到生活的平衡与安静之中。
![]()
品牌:GUCCI
歌曲:《Arthur Russell — Place I Know / Kid Like You》
![]()
有些旋律能保存创作者当年的思路,让他们即使离任,也仍能被继续听见。
![]()
“GUCCY”的故事始于佛罗伦萨的皮蒂宫。时任品牌创意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从社交网络的错误标签中发现了这个拼写,将它印在成衣与手袋上。镭射字体、金属光泽与复古电子色彩,构成了一种介于虚拟与怀旧之间的幻象。
![]()
系列 campaign 中所用的歌曲《Place I Know / Kid Like You》诞生于1986年,电子节拍与模糊人声交织,既真实又梦幻。这种氛围正如 Michele 时期的 GUCCI——在古典与未来、真实与虚幻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存在。
![]()
品牌:CELINE
歌曲:《Tiagz — They Call Me Tiago》
![]()
如果说 Michele 的 GUCCI 是在虚拟与怀旧间徘徊的浪漫,那么 Hedi Slimane 的 CELINE,则更像是在数字浪潮中寻找自我节奏的宣言。
![]()
2020年,疫情让秀场停摆。Hedi Slimane 为 CELINE 拍摄短片《The Dancing Kid》,配乐选用了 Tiagz 的《They Call Me Tiago》。少年们在空旷赛道上行走,皮夹克、牛仔裤、徽标卫衣掠过镜头,电子节拍循环失真,像被困在屏幕与现实之间的一代人。
![]()
这一系列标志着 CELINE 的转向——从70年代的中产复古走向数字时代的青年文化。Slimane 在迎合与抗拒之间徘徊:他懂得流行的速度,却仍用结构与控制回应喧嚣。
![]()
品牌:LEMAIRE
歌曲:《claire rousay — iii》
![]()
在 LEMAIRE 的工作室里,音乐是设计的一部分。品牌定期推出“LEMAIRE Playlist”,与音乐人合作策划反映创作氛围的歌单。
![]()
![]()
这些歌单常包含自然采样、冥想器乐、独立民谣等元素——声音轻缓、有留白,与 LEMAIRE 的设计相互映照:柔和的线条、低饱和色、贴近身体的剪裁。一切不张扬、不冗余,淡淡的,却有力。
![]()
品牌:PORTS 1961
歌曲:《Julie Rogers — The Wedding》
![]()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一首歌,理解 PORTS 1961 的起点。
1961年,Luke Tanabe 为妻子设计了一件白衬衫,命名为 No.10——象征“完美”。
![]()
不久后,品牌在多伦多举办首场时装秀,背景音乐正是 Julie Rogers 的《The Wedding》。这首诞生于1964年的歌,唱的是婚礼时分的誓言。
![]()
伴随旋律,一件白衬衫也不再只是衣物——它成为一种制衣哲学:以最简洁的形制,传递最深刻且持久的情感。
![]()
一首歌,能让我们记起一个品牌、一场秀,或是一段灵感。
即使时间过去很久——无论有人早已离开,或仍在继续创作——我们似乎都能借由这些旋律与衣服,听见他们的声音。
![]()
这或许正呼应了时装的本质:当它跳脱“流行”与“当季”的框架,便成了一种私人的表达——不为迎合,也不为制造符号,只为传递一种感受。
在商业的喧嚣之外,“做衣服”依旧是一件单纯的事,关于手、布料、身体与情绪的共振。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Lily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