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晚,机器人IRON在通电运行状态下,被小鹏工作人员现场剪开腿部覆盖件。受访者供图
机器人需要证明自己不是人。这戏剧性的一幕,小鹏或许始料不及。
“机器人视频爆火,内部感到很兴奋,但更多的是不忍心。团队耗费大量心血研发,却要在发布会上因质疑而展示。”距离剪开小鹏机器人IRON腿部“皮肤和肌肉”自证已过去几天,小鹏汽车内部人士赵晖(化名)仍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达了不舍和内心的触动。
2025小鹏科技日现场,这个178cm高、70kg重的机器人IRON踏着“猫步”登场,却引发了公众“内藏真人”的质疑:“这里面是真人,放大可以看到有耳朵的轮廓”“臀部似乎有肌肉在动”。这也让小鹏机器人的热度蹿升。
11月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下场自证,并安排工作人员剪开机器人IRON的腿部覆盖件。
做出这一决定的前一晚,小鹏机器人团队几乎一夜未眠。他们既为技术被认可而高兴,也为不被信任而哭笑不得。如何自证,让他们与何小鹏产生了激烈争论,甚至在11月6日发布会前1个小时,机器人团队还非常反对剪开机器人“皮肤和肌肉”。
接近小鹏机器人团队的知情人士王仁(化名)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透露,“内部分歧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内部结构和知识产权泄露,二是情感上像‘检查自己的孩子’,于心不忍。”
这场舆论风波发酵48小时后,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的视频也冲上热搜。小鹏汽车港股股价在11月6日和7日连涨,11月10日截至发稿,小鹏汽车港股涨1.21%,总市值1757亿港元。
在机器人业内人士看来,“猫步”机器人的拟人化程度,的确突破了行业既有水平。但这也并不是机器人厂商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不同的应用场景将有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如在工厂场景中,人形机器人更需具备高精准度、高效率与高可靠性,对本体刚性的要求也更为严苛,远高于对拟人外观的需求。
![]()
机器人IRON被剪开腿部“皮肤和肌肉”后仍能正常步行。受访者供图
“猫步”的秘密:给机器人“定制”腰与脊
11月6日晚,在公开展示机器人IRON内部机械结构时,何小鹏一度哽咽,“说实话,我有一点点的心酸,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一样,要证明吃一碗粉是要剥开肚子的。”他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IRON机器人是它自己。”
与同赛道其他企业人形机器人相比,高度拟人,是小鹏机器人IRON最显著的特征。
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IRON踏着复刻人类模特的“猫步”登场,外八甩腿、躯干扭转、臀部轻摆,每一个动作都打破了人们对机器人“机械僵硬”的固有认知。
超拟人步态的实现,与其拥有“拟人的骨骼、肌肉、皮肤”,以及仿人脊椎有直接关系。
“腰是重新设计的,我们也专门做了脊椎的设计。”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兼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米良川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去年我们在做机器人的腰时发现不太自然,但似乎又无法说清楚哪里不自然。后来我们发现,人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部位是叫腰的,腰实际上是脊柱加肌肉群加腹腔加皮肤,是很多组织的一个组合形成,虚拟为腰的概念。同时,脊柱对脊椎动物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就长时间去看人的脊椎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期望机器人上了(脊椎)以后能看到自由度或者灵活性的上升。”
他们选择了一个非常艰难的生成式运控路线。事实上,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米良川的团队一直在机器人步态上因为没有看到质变而焦虑。直到今年3月底的一个晚上,他在看监控时突然发现,IRON走的姿态好像有点那个意思了。说不清到底是哪次优化带来了变化,“不断地尝试,当数据和算力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实现了阶跃。”
“实际上,‘猫步’完成模拟验证,上到真机,到看到效果,整个过程不到2小时,我们当时也很震惊。它一走起来,我们就发现是这个意思,反正就是很自然。我们做了分析,初步认为这个步态是跟腰、脊椎有关系的。”米良川说。
除了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外,小鹏也在尝试未来它们与人相处的方式,是否能建立更深的情感链接。因此,小鹏给予了机器人性别,以及超拟人的动作。
“IRON步态引发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我觉得它真的可以成为大家非常亲密的伙伴。”米良川说,看到一位网友问能不能把机器人做成她去世妈妈的样子,他觉得这一愿望的实现时间不会太遥远。
![]()
小鹏公开展示的机器人IRON内部机械结构。受访者供图
“像真人”的秘密:算法与硬件支撑拟人化
争议声中,小鹏IRON机器人也让外界看到了设计和技术突破。
“对姿态模拟的运动硬件控制、网状肌肉结构和织物外表对人体肌肉皮肤的模拟,在这几个点上做到了当前的极致。”某人形机器人企业高管张健(化名)这样评价小鹏IRON机器人。
有机器人公司的算法负责人也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说,从IRON 机器人的公开表现来看,其工程实现能力很好,背后团队的技术功底扎实。
“小鹏IRON机器人的‘猫步’最突出的一点,是它的拟人化程度突破了行业的既有水平。”一位机器人开发者张振尧认为,IRON行走时的流畅度、柔顺感,以及肩颈、胯部的协调摆动,引发“是否真人套壳”的公众质疑,恰恰是对其动态平衡与柔顺控制能力的反向认可。
在行业看来,IRON 机器人走出“猫步”、呈现出自然的顿感,离不开算法与硬件相结合的优化。
“小鹏的物理世界大模型,整合了VLT+VLA+VLM三个大模型,可以实现从决策到执行的端到端动作生成,这是IRON机器人流畅运动的算法基础。”张振尧表示,三颗总算力高达2250TOPS的图灵AI芯片,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中的最高配置,为实时的复杂控制提供了支撑。不过,高算力带来的功耗、散热、续航等问题,以及这些模型是否具备应对复杂家庭与工业场景的泛化能力,仍有待验证。
接近小鹏机器人研发的工程师李成(化名)分析称,小鹏机器人的仿人脊椎设计,可以实现像人类的摆动与旋转,这种灵活摆动也让行走姿态更协调。不同于宇树科技等厂商将电机集中在关节轴心上的方案,小鹏机器人将关节电机等重型部件安置在更靠近躯干的位置,远离小腿和腿部的位置。“这样做的结果是脚的惯性更小,可以快速、精准地调整自身姿态,走起来更协调和优雅。”李成说。
不过,他坦言,这种结构在负重和力矩上不如电机直驱,完成翻跟头这一类高爆发动作的难度较大。
在肌肉系统上,小鹏机器人采用3D打印的弹性晶格结构,李成表示,这种设计通过拓扑优化,可以实现肌肉的缓冲与形变,在降低刚性冲击的同时,也让运动姿态更自然。
业内人士还认为,IRON机器人的“猫步”呈现也在于脚尖被动自由度的设计。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是人形机器人业界能学、能比较快实现的技术。这种复刻人类行走蹬离动作,让脚掌滚动发力的方式,能够让机器人适应不平的地面,同时缓冲冲击、增强稳定性。不过,由于脚尖结构的工程设计难度不小,需要平衡好性能、重量与空间。
跨界机器人的秘密:从四足转向双足
小鹏对机器人的跨界“野心”并非突然,最早始于2016年,早于这波具身智能浪潮。
不过,一开始时,何小鹏非常坚定地要做四足机器人,理由是双足不可靠、不稳定。小鹏机器人7代产品中有5代都是四足机器人。在他看来,四足机器人能承担更多任务,可以陪伴人类、提供娱乐,还能完成一些轻度交互功能。
但5款四足机器人的产品实践也让小鹏机器人团队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四足设计解决不了的:没有“手”,机器人无法真正与世界互动;四足机器人被带入家庭场景后,有限的空间对其来说极不友好。
如何让四足机器人加上机械手,小鹏机器人团队曾尝试将大象机器人的鼻子处做成手的形状,甚至还在机器马的屁股上做了一只手,但均未能成行。
“自然世界有哪一个四足动物是有手的?”这个问题让何小鹏意识到,“未来机器人会有很多种形态,有四足的、有双足的,也有各种各样的。小鹏应该选择人形机器人,且是更拟人的人形机器人。”
从四足转向双足,从机械感到拟人态,是小鹏机器人研发路线上的一次关键转向。在何小鹏看来,如果不做拟人形态,机器人难以从人类行为中获取高质量的数据用于训练,也难以适配以人为中心设计的家居、办公和商业场景。更重要的是,从购买者的角度,像人更容易有亲和感,有亲和感可能就卖得很多、形成规模、成本变低,成本低了又可以卖得更多,形成正向循环。
于是,2020年前后,小鹏开始筹备人形机器人团队,引入米良川负责机器人业务。米良川是机器人与AI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任职英伟达十余年,积淀了GPU并行计算、移动计算、深度学习及自动驾驶技术功底;并曾于CMU机器人研究所深造,且拥有创办机器人公司的实践经验。
目前小鹏的机器人业务有10个研发团队,超过20个部门协同,整体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从机器狗到机器马,再到人形机器人,IRON作为第7代产品,也成为小鹏机器人产品中“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
谋求量产的考验:“灵巧手”是最大挑战
在机器人战略上,何小鹏高度向马斯克看齐。
在特斯拉的战略蓝图里,Optimus从来不是汽车业务的附属品,而是有望重塑公司价值的核心支柱。何小鹏也曾表示,对小鹏汽车来说,具身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更深度的融合,是继AI+汽车、全球化后的“第三增长曲线”。
何小鹏认为,机器人与汽车在感知、规划等软件上有70%的技术重合。未来机器人是20万亿美元的市场,相当于汽车的2倍。一旦跨过技术和产品拐点,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他希望借助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来提升小鹏估值区间,在未来3年追求更高的市值目标。
不同于特斯拉将Optimus部署于自有工厂及办公场所,小鹏机器人团队认为工厂打螺丝并不适用机器人,矛盾在于“灵巧手”的寿命。另外,机器人进入家庭家务场景也受制于当前的安全性和泛化能力,还达不到要求。
相比之下,导览、导购、导巡这种低复杂度、高交互性场景,是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同时,小鹏将开放机器人IRON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与全球开发者共建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目前宝钢成为IRON首个生态合作伙伴,未来IRON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
“关于小鹏机器人的价格,中国市场、国际市场的价格都还没有确定。”何小鹏说,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难度比做科研要难一百倍,相当于在“软硬供应链都不成熟”时自研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他会亲自参与,确保小鹏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
这也意味着,小鹏要在一年时间内快速解决“技术可靠性、供应链成熟度、场景验证量”等问题。
在米良川看来,IRON量产的最大挑战在于“灵巧手”。“‘手’确实非常难,比做整个机器人都复杂。IRON的谐波关节是全世界最小的,电机都在里面,一体化地装在手指上,无论是精度还是背隙都非常好。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它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这是距离把‘灵巧手’做到最接近量产的一个方式。”
一家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小鹏机器人在关节小型化和本体复杂度上的确有突破,但也带来了“控制难度加大、可靠性下降”等问题。“这种复杂度的提升,对量产的考验更大。”
在他看来,小鹏在机器人赛道上具备团队、资金、供应链、硬件本体等方面的优势,“电动车生产积累的电机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机器人的电机关节,且供应链优势能更好地管控成本。”但他也指出,未来人形、类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不会局限于“极致拟人化”这一条单一技术路线,而是会形成多种技术路径并行发展的格局,不同的应用场景将有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张振尧同样认为,极致的拟人化本体并非所有厂商追求的唯一目标。“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要解决的是精度、效率和可靠性的问题,本体上对机器人的刚性要求更高,而非拟人外观。”
“IRON机器人这种高度拟人化的设计是为了在家庭、医疗等场景中降低机器人的侵入感,增强亲和力。”张振尧认为,高自由度和仿生肌肉集成带来了制造、维护成本的增加,柔性皮肤的耐磨性与耐极端环境能力也是潜在挑战。
安全性方面,小鹏在遵循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法则”基础上,提出扩展第四大法则保护隐私数据安全,即机器人不得泄露人类隐私数据,除非该命令与第一法则冲突。但高度拟人化设计可能引发的“恐怖谷效应”、复杂场景下的安全决策、用户隐私数据的本地化存储与防护等,仍需通过大量实测验证与合规审查。
“我们已经选择了,就坚定地把它做好。”何小鹏说,最终量产版本的机器人可能会比科技日亮相的IRON矮一些、更轻一些、更漂亮一些,以及更安全一些。“我没有想过十年后我们一年能卖多少机器人,但我认为肯定应该超过汽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韦博雅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陈荻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