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医生:我喜欢你支持你,口才好医术好,颜值好,技术也好。”
这话乍一听,像极了粉丝给偶像打call的应援口号。可问题来了:我们是在选医生,还是在追星?
当“颜值好”“口才好”成了评价一位医生的核心标准,这本身就透着一股荒诞。医生不是综艺嘉宾,手术刀也不是麦克风。患者走进诊室,要的是准确诊断、有效治疗、专业判断,而不是一张上镜的脸或一段流畅的脱口秀。
![]()
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网红医生”正在模糊这条边界。他们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用段子讲医学知识,靠表情包拉近医患距离,甚至把门诊变成直播间。
曾琦这类医生之所以被热捧,恰恰因为ta们“会说话”“有亲和力”“长得顺眼”,这些本该是锦上添花的附加项,如今却成了大众评判医术高低的“硬指标”。
![]()
这不是进步,而是医疗专业性的悄然贬值。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做一台心脏手术,你会选一个抖音百万粉、笑容阳光、说话风趣的医生,还是一个沉默寡言但手术成功率99%的老专家?
理性告诉你选后者,但舆论场却在悄悄引导你倾向前者。因为后者不会拍视频,不会说金句,更不会在镜头前比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喜欢你支持你”这种情绪化表达,正在消解医患关系应有的理性基础。医疗决策不该建立在“我觉得他/她人好”之上,而应基于病历、检查、循证依据。
可当医生被包装成“全能偶像”,患者很容易陷入情感依赖,你说什么我都信,因为你“看起来靠谱”。殊不知,长得帅的医生也会误诊,口才好的专家也可能过度医疗。
曾琦或许真是一位优秀的医生,医术、沟通、形象俱佳,那当然值得肯定。但问题不在ta本人,而在整个社会对“好医生”的想象,正在被娱乐逻辑劫持。
![]()
我们开始用评价明星的标准,来衡量专业人士:有没有流量?会不会营业?能不能上热搜?却忘了问一句:ta的临床经验够吗?同行认可度高吗?有没有学术积累?
这种风气一旦蔓延,后果很严重。一方面,真正埋头钻研、不善表达的医生被边缘化;另一方面,部分“网红医生”为维持热度,不得不简化医学知识、制造焦虑、夸大疗效,甚至暗示“关注我就能治病”。
久而久之,医疗变成表演,健康沦为流量生意。
别忘了,医生的第一身份是“专业人士”,不是“内容创作者”。我们可以欣赏ta们的沟通能力,但绝不能因此降低对专业性的要求。一个医生再会说话,如果开错药、判错病,那张嘴再甜也救不了命。
![]()
所以,请停止用“颜值+口才”来定义好医生。真正的医者仁心,不在滤镜里,而在病历本上;不在点赞数里,而在患者的康复率中。
如果你真心支持曾琦医生,那就别只喊“喜欢你”,而是去了解ta的专业背景、诊疗理念、患者口碑。如果ta确实优秀,自然经得起理性审视;如果只是“看起来不错”,那这份喜欢,恐怕害人害己。
医疗,容不得“我觉得”。它需要的是冷静、严谨、克制,而不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医生选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