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L.Y
前言
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确实挺有意思,乍一看没啥直接关系,但仔细琢磨,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国际关系的门道。
现在俄乌冲突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亚洲国家的参与方式和动因,多少都在反映各自的算盘和现实。
![]()
巴基斯坦对乌援助的动作始于 2025 年 3 月。根据巴基斯坦外交部 3 月 15 日发布的声明,巴方应乌克兰驻巴大使馆请求,通过卡拉奇港向乌方运送首批援助物资,包括 5000 套急救包、200 台便携式呼吸机及 30 吨抗生素类药品,总价值约 200 万美元。声明强调 “援助仅用于人道主义目的,不涉及任何军事装备”,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 3 月 18 日的讲话中特别提及 “感谢巴基斯坦的支持”,并暗示 “期待更多合作”。
![]()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巴基斯坦首次与乌克兰互动。2024 年 11 月,巴基斯坦国家航运公司与乌克兰粮食部签署协议,恢复巴乌粮食运输航线,巴方每年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量从 50 万吨提升至 120 万吨,占巴玉米进口总量的 35%。而 2025 年的医疗援助,被巴基斯坦《黎明报》解读为 “巩固粮食合作的配套举措”—— 乌克兰农业部长在 3 月访问巴基斯坦时明确表示,“将优先保障对巴粮食供应,以回应巴方的人道主义支持”。
![]()
柬埔寨的援乌行动则聚焦扫雷领域。2025 年 6 月 8 日,柬埔寨国防部通过联合国驻乌克兰维和特派团,向乌方交付 200 套便携式扫雷设备及 50 名扫雷专家培训名额。柬埔寨首相洪森在当日的内阁会议上解释,“乌克兰东部农田与基础设施区域地雷密布,已造成数千平民伤亡,柬方的援助旨在帮助乌方恢复民生”。
事实上,柬埔寨自身拥有丰富的扫雷经验 —— 自 1992 年以来,柬方累计清除地雷 100 多万枚,扫雷技术获联合国认可,此次援助的设备正是柬方自主研发的 “柬埔寨 - 1 型” 便携式扫雷器,单价仅为西方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
从时间线看,柬方援乌并非临时决定。2025 年 4 月,乌克兰副总理斯特凡妮希娜访问柬埔寨,双方签署《人道主义合作备忘录》,明确柬方将在扫雷、农业技术等领域提供支持;5 月,柬埔寨王家军扫雷中心开始为乌方人员提供线上培训,6 月的设备交付则是备忘录的落地举措。柬埔寨《金边邮报》分析指出,此次合作也饱含 “技术输出” 考量 —— 柬方希望通过援乌提升自主研发扫雷设备的国际知名度,为后续出口铺路。
![]()
利益权衡下的现实选择
巴基斯坦与柬埔寨的援乌行动,本质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务实决策,而非单纯的 “选边站”。对巴基斯坦而言,粮食安全是核心驱动力。巴基斯坦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之一,2024 年因乌克兰危机导致的粮食价格上涨,使巴方玉米进口成本增加 28%,引发国内食品通胀。2025 年 3 月的医疗援助,直接换取了乌克兰 “粮食供应保障承诺”—— 乌方不仅将对巴玉米出口价格稳定在每吨 220 美元(低于国际市场价 15%),还承诺在黑海港口局势紧张时,通过土耳其转口为巴方优先运输,这对缓解巴基斯坦粮食压力至关重要。
![]()
经济合作的考量同样关键。巴基斯坦长期面临外汇储备短缺问题,2025 年外汇储备仅能覆盖 3 个月进口需求,而乌克兰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化肥出口市场 —— 巴方每年向乌克兰出口价值 1.2 亿美元的尿素化肥,2024 年因俄乌冲突一度中断。通过援乌,巴基斯坦成功恢复化肥出口通道,乌克兰在 3 月承诺 “简化巴方化肥进口关税流程”,预计 2025 年巴对乌化肥出口额将增长至 1.8 亿美元,为巴方带来宝贵的外汇收入。
柬埔寨的援乌决策则聚焦 “国际形象提升” 与 “技术合作”。作为东盟成员国中与中国合作最紧密的国家之一,柬埔寨近年来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展现 “中立调解者” 角色 —— 洪森在 2025 年多次表示,“柬埔寨愿为俄乌冲突的和平谈判提供场地与协调支持”,而扫雷援助正是这一角色的具体体现。同时,柬埔寨也希望通过与乌克兰的合作拓展技术领域 ——2025 年 6 月,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与柬埔寨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农业机械、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柬方则以扫雷技术援助作为 “交换筹码”。
![]()
此外,两者均注重平衡与各方的关系。巴基斯坦在援乌的同时,并未中断与俄罗斯的合作 ——2025 年 4 月,巴基斯坦与俄罗斯签署《石油采购协议》,将俄原油进口量从每日 5 万桶提升至 8 万桶;柬埔寨也在 6 月援乌后,于 7 月接待俄罗斯副外长访问,双方签署《旅游合作协议》,计划将俄罗斯赴柬游客数量从 2024 年的 15 万人次提升至 2025 年的 25 万人次。这种 “多元平衡” 策略,既满足了自身利益需求,又避免过度得罪某一方。
![]()
警惕 “伙伴关系” 的单一化认知
巴柬援乌事件虽未改变两国与中国的整体合作格局,却为中国敲响了 “警钟”—— 国际关系中不存在绝对的 “铁哥们”,利益诉求的变化可能导致立场调整,中国需警惕对 “伙伴关系” 的单一化、理想化认知。
从合作基础看,中国与巴基斯坦、柬埔寨的传统合作多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如中巴经济走廊、中柬共建的西港经济特区等,但在粮食、技术等巴柬当前核心关切领域,合作仍有拓展空间。以巴基斯坦为例,中国是巴方最大贸易伙伴,但在巴方粮食进口中,中国占比仅为 8%,远低于乌克兰的 35%;若中国能在粮食供应、农业技术合作等领域加大投入,将进一步巩固中巴合作的利益基础,减少巴方因外部利益诱惑调整立场的可能性。
![]()
对柬埔寨而言,中国是其最大投资国,但在扫雷技术、农业机械等领域,中柬合作仍以 “中国援助” 为主,缺乏 “技术联合研发” 等深度合作。此次柬方通过援乌推动自主扫雷设备出口,也提示中国 —— 可与柬方在扫雷技术、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与推广,既帮助柬方提升技术实力,也能通过 “中柬联合品牌” 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更重要的是,中国需构建 “多元利益纽带”。巴柬援乌事件表明,单一领域的合作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应在与伙伴国家的合作中,覆盖经济、安全、民生、技术等多个维度,形成 “利益共同体”。例如,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中,除基础设施建设外,可加大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灾害应对等领域的投入,让合作成果更直接惠及当地民众,从而提升合作的稳定性与韧性。
![]()
亚洲国家的 “中立化” 趋势
巴柬的行动并非个例,而是当前亚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 “中立化、务实化” 趋势的缩影。2025 年以来,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亚洲国家均采取类似策略 —— 印度一方面继续从俄罗斯进口低价原油(2025 年上半年俄原油占印进口量的 45%),另一方面向乌克兰出口药物与电子元件;印尼则通过 G20 平台呼吁 “停火谈判”,同时向俄乌双方出口棕榈油与镍矿;越南既与俄罗斯签署军工合作协议,又向乌克兰出口农产品加工设备。
![]()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亚洲国家 “自主意识” 的提升。随着亚洲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上升(2025 年亚洲 GDP 占比预计达 45%),亚洲国家不再满足于 “被动跟随” 西方或俄罗斯,而是更倾向于根据自身利益制定外交政策。新加坡《联合早报》2025 年 5 月的评论指出,“亚洲国家正在形成‘新中立主义’—— 不选边站,而是通过多元合作最大化自身利益,这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
结语
截至 2025 年 8 月,巴基斯坦与乌克兰的粮食合作已进入常态化 —— 巴方每月从乌克兰进口玉米 10 万吨,乌方则持续接收巴方医疗物资;柬埔寨与乌克兰的扫雷合作也在推进,首批 50 名乌方扫雷人员已完成在柬培训,正返回乌克兰开展工作。这些合作并未影响巴柬与中国的关系 ——2025 年 7 月,中巴经济走廊重点项目 “瓜达尔港自贸区” 正式运营;8 月,中柬共建的 “暹粒新机场” 通航,双方合作仍在深化。但这一事件的警示意义不容忽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只有基于共同利益、尊重多元诉求的合作,才能真正经受住时间与局势的考验。
参考信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