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六个月,德国有11900家企业相继倒闭,这个数量相较于上一年大幅增长了9.4%,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破产潮冲击下,14.1万个工作岗位面临危机,高达334亿欧元的经济损失,让本就艰难的德国经济更加举步维艰。
就在德国经济深陷泥潭之时,德国总理默茨在“德国高科技议程”启动仪式上大声疾呼:“我们欧洲,绝不能让美国和中国独自掌控技术发展的未来。”
![]()
德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困境,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行业,而是从服务业到制造业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服务业成了破产的“重灾区”,近7000家企业倒闭,占破产企业总数的六成,其中餐饮、零售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首当其冲。
制造业的衰落,主要受到能源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这一年,德国制造业破产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17.5%,有940家企业没能挺过这场危机。
其中,拥有200年历史的克虏伯钢铁厂倒闭,成为德国工业辉煌不再的标志性事件。这家曾是大清洋务运动学习标杆的巨头企业,在绿色转型和高昂能源成本的双重挤压下,于2025年5月宣布解体拆分。10月9日,其高炉彻底熄灭,1万多个工作岗位随之消失,德国制造业的最后一点尊严也被彻底打破。
德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里,德国资本净流出量创下历史纪录,是之前的三倍之多。
在此情况下,中国资本成了德国企业的“救命稻草”。美的收购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巨头库卡,潍柴拿下了工业车辆行业的领军企业凯傲,立讯精密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线束巨头莱尼,三一重工和中信联手收购了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泵制造商普茨迈斯特,京东更是直接收购了德国最大的电子零售集团C - conomy。曾经高傲的德国企业,如今对中国收购方格外热情,因为中国资本效率高、付款快,还能保留企业品牌,成了它们在绝境中的唯一希望。
202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德国工业产值直接缩减了4.3%,汽车产业更是暴跌18.5%,这种自由落体式的下滑,让无数德国企业面临着残酷的选择:要么被中国企业收购以延续生存,要么在本土被高昂的能源成本和不合理的政策“烧”成灰烬。曾经喊得震天响的“工业4.0”和“去中国化”,如今都变成了“在中国为中国”,这其中的讽刺意味,更凸显出德国工业的无奈。
德国工业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政策失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切的转折点,要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说起。
那场事故让德国绿党找到了政治资本,开始大力宣扬核电不安全、煤电不环保,在其推动下,德国开启了一场“自废武功”的能源革命。
截至2025年,德国已经永久性关停并摧毁了17座核电站和大约60%的煤电站。令人费解的是,这两座冷却塔早已完成“去核化”处理,本可以改造为天然气电厂或作为应急备用电源,但德国政府却选择彻底摧毁,只为彰显所谓的“环保纯洁性”。
更讽刺的是,2025年3月,德国还炸毁了耗资30亿欧元、运转不到十年的墨尔堡煤电厂。这座被誉为全球“最先进、最清洁的煤电厂之一”,尚未收回成本就因“不环保”被拆除。而另一边,德国为了填补能源缺口,不得不重启技术落后的火电厂,导致碳排放反而增加,环保目标沦为一纸空谈。
2011年之前,德国工业用电每千瓦时折合人民币仅8毛钱,如今已飙升至1.9元,翻了一倍多。居民用电价格更是夸张,达到了中国的六倍,普通德国家庭每月要为电费支付高昂的费用。要知道,2010年之前,德国还是欧洲最大的电力进出口国,电力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出口到法国、荷兰。如今却不得不反过来进口法国的核电、挪威的水电、荷兰的风电,能源安全完全受制于人。
德国风电占能源结构的29%,但受天气影响极大,其间歇性和不可控性导致必须依赖天然气和煤电作为补充。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放弃了经济实惠的俄罗斯管道天然气,转而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使用起来如同自来水般便捷,而美国液化天然气需要经过冻结、装船、跨洋运输、解冻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推高了能源价格。
马斯克在德国建厂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他在上海建超级工厂仅用了十个月,而在德国却花了两年时间连地基都没打好。环保组织以影响蛇的冬眠、违反鸟类保护法等奇葩理由百般阻挠,马斯克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蜥蜴、蚂蚁、蚯蚓打官司。
这种对工业发展的极端抵制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环保组织甚至公开宣称要让机器的轰鸣声被虫鸣鸟叫所取代,让柏油马路变回野花盛开的乐园,更有甚者提出让德国回归绿色农耕时代。这些极端环保人士关心非洲飞来的小红隼是否失眠,关心地下的蚯蚓家园是否被破坏,关心蜜蜂是否会在高压线下迷路,却对德国工业的生死存亡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视而不见。这种反工业的浪漫主义,最终让德国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默茨政府推出了“德国高科技议程”,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扭转颓势。
![]()
10月29日,默茨在柏林宣布该议程正式启动,将创新政策列为政府的最高优先级,还专门设立了数字化与国家现代化部,希望将创新政策制度化。
默茨坦言,德国虽然拥有竞争力较强的工业和中小企业,在许多研究领域表现出色,拥有高效的科学体系,但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价值创造上。
他引用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分析,承认“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比我们做得更好”,如果不能迅速弥补差距,德国的长期繁荣和民众的安全自由生活将受到威胁。
为了推动议程的落实,默茨还在欧洲理事会提交了由20个欧盟成员国联署的信,基于“德拉吉报告”要求按照“审查、减少、限制”三原则重塑欧洲监管实践。但据德意志银行2025年9月的研究报告显示,“德拉吉报告”的落实情况令人失望,仅有11.2%的建议得到全面落实,即便包含部分推进的内容,实施进度也不到三分之一。
欧盟的困境同样明显。早在2024年9月,欧盟就发布了“德拉吉报告”,冯德莱恩当时宣称欧洲必须成为AI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还发起了AI工厂招标。2025年10月,欧盟又准备推出“应用AI战略”,推广本土AI工具以减少对外依赖,但芯片巨头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直言,欧盟在AI投资上远远落后于中美。
从实力对比来看,德国与中美之间的差距早已难以逾越。根据202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东亚和美国的GDP分别为19万亿美元和接近30万亿美元,合计占全球GDP的43%,而德国仅为4.3万亿美元,仅为东亚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
在军费方面,中美2024年合计支出超过1.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58%,德国仅570亿美元,不足美国军费的零头。
在产业完整性上,东亚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例超过30%,美国则在高端制造、金融科技、军事工业等领域保持绝对优势,两国的“制造 + 创新”双引擎格局远胜德国。德国经济过度依赖传统汽车和化工产业,新兴产业布局滞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已沦为“追随者”而非“引领者”。
![]()
除了能源政策失误,移民政策、财政紧缩等问题也加剧了社会分裂,导致内耗不断。
德国虽然在科研上有一定投入,2025年联邦研究、技术与航天部核心预算达224亿欧元,还启用了欧洲最强超级计算机JUPITER,成立了工业人工智能联盟,但这些努力在中美庞大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环保与发展的平衡上走出了一条务实之路。3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从12%猛增到25%,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治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全球80%的光伏板、60%的风电设备都是中国制造,新能源汽车跑遍全世界,工业用电价格却保持在每度0.7元的合理水平,既实现了环保目标,又保障了产业竞争力。
对比之下,德国的极端环保之路越走越窄,而中美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的优势持续扩大。全球格局的变迁早已是大势所趋,当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冷却塔轰然倒塌时,不仅象征着德国核能时代的结束,更预示着旧世界秩序的终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