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电话员值班
公社机关有一个电话室,里外间,里间是嗡嗡作响的机器,外间是一台20门磁石交换台兼电话员宿舍。交换台每个门的插孔对应一个村或社直单位。因为全公社一共9个村,有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社办站、农场等五六个社直单位,再加上公社书记和公社办公室有电话,所以20门交换机足够了。
![]()
磁石电话交换机
电话室设两个电话员,身兼广播站广播员,都是临时工,全公社挑来的一顶一的美女,二十岁上下。一个和我同岁,一个长我一岁。两个人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班。由于都是同龄人,很快我就和她们混熟了。一有特殊情况,她们就找我替她们顶一阵。一来二去,我就学会了接电话和发电报。
![]()
手摇磁石电话机
发电报需要一个专门的电话密码本,每个字用四个阿拉伯数字来代替。客户如果有急事想发电报,必须先告诉电话员想说的大概内容,然后由电话员编成最精炼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通过电话发给县局,再由县局用电报机发给接收地邮局,接受地邮局将电报纸交给邮递员,由他们骑着绿色自行车(后来改为绿色摩托车)送到收件人处。
![]()
电报密码本截图
那时的电报费比打电话贵很多,一个字一两角钱,所以电文要惜字如金。比如经常发一些“母病危速回”“部队有任务速归”之类的电文。电文先根据客户要求拟好后,再对照电报密码本,将文字翻译为阿拉伯数字,每个汉字对应一个数字。比如“爸爸”要翻译成“3640,3640”,“宝宝”要翻译为“1405,1405”,等等。然后,由电话员用数码一个个念给县里总机。读电报数码有一个专门的规定,“1234567890”不能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零,要读“腰两三四五,六拐八沟洞”,这是为了防止由于地方方言导致的四、十不分,七、一混肴。
那时的电话员由于时刻不能离开机房,像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所以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没事就找各处的电话员乱聊天。长此以往,练出了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的功夫。甚至从声音里大致可以分辨出人的长相、年龄。由于和县局二三十个电话员混的很熟,以至于我两年后调到县直单位工作,一拨打电话,总机们立刻就知道我是谁,因此根本不用排队等候,立刻给我接通。那待遇,比县委书记都好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