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峰会当地时间11月10日在巴西贝伦开幕。美国《欧亚评论》网站10日刊发地缘战略分析师、国际事务专栏作家伊姆兰·哈立德博士题为《中国2035气候规划引领COP30进程》的文章。
![]()
文章说,当全球领导人即将齐聚巴西贝伦参加COP30之际,世界气候治理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科学警讯振聋发聩,政治意愿却仍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中国最新气候承诺及其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正以清晰的战略引发国际关注。
文章分析说,上月公布的中国2035年新气候目标勾勒出具体路线图:温室气体排放减少7%-10%、非化石能源占比超30%、风光发电装机达2020年6倍,同时提升森林蓄积量、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流。这些可量化、分领域、有时限的指标,恰与全球气候行动新阶段形成战略同步。
反观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停止对发展中国家气候援助,在国内力推油气勘探甚至开放阿拉斯加北极保护区钻井。
作者分析认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这种分歧不仅仅是政策问题。它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全球化、发展和责任的方式。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重塑国内经济的机会。至少目前来看,美国将气候承诺视为对其能源主权的约束。
![]()
文章坦言,中国的绿色转型仍面临挑战: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尚存,平衡发展与生态仍需攻坚。但发展轨迹已然明晰:“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深化创新投资、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使气候目标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这种系统性变革思维尤为可贵:气候政策被织入产业规划、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绿色丝绸之路”等国际协作,彰显“气候行动必须全球协同、包容共赢”的认知。
当然,气候外交并非零和博弈。欧盟仍在发挥建设性作用,美国地方政府也保持气候承诺。但美国联邦政府缺席COP30,中国却正在采取实际行动。随着COP30的开始,问题不再是中国是否做得够多,而是其他人是否愿意匹配中国的速度、规模和认真程度。气候危机需要集体行动,但领导力至关重要。
COP30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超越承诺、落实资源、弥合分歧。中国立足国内转型与国际协作的气候治理框架,虽非完美但兼具雄心与实效,值得各国借鉴。当世界齐聚贝伦时,需要的不仅是宣言——更需要实践范例。而此刻,中国正在提供这样的范例。
![]()
编译 | 杨琼
签审 | 张晗
监制 | 邹浩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