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而就在这一年一个为明朝续命两百年的人——于谦出生了。
少年时期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明史》记载,于谦七岁时,有位僧人以其不凡,称之为“他日救时宰相”。
永乐十八(1420年)于谦中庚子科举人,十九年(1421年)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待高煦出降,宣宗命于谦口头列数朱高煦罪状。于谦言词正气严切,厉声威严激烈。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
![]()
顾见龙绘于谦像
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
于谦莅任后,体察民情,勤于谏言。因此宣宗知道于谦能够托付大任,正值当时增设各部右侍郎任各地巡抚,于是宣宗亲自写上于谦名字交予吏部,于谦因此越级升迁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于谦任职九年后,正统十三年(1448年),升迁为兵部左侍郎,享受二品俸禄。
政治转折
英宗初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很器重于谦。三杨陆续去世后,太监王振开始干政,恰逢有姓名与于谦相似的御史曾得罪过王振。
于谦入朝时,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迎合王振意图,于是弹劾于谦因长期不升迁而怨恨,擅自举荐他人代替自己。奏折下交到三司审查,于谦被判处死罪,关在狱中三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说是把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于谦因此得以释放,贬官为大理寺少卿。
临危受命
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朝边防吃紧,于谦被召入京师,担任兵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蒙古也先率军大举进犯明朝,太监王振唆使英宗亲征。明朝兵部尚书邝埜与于谦均极力劝阻,英宗不听。邝埜只能跟随英宗亲征处理军务,而留下于谦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百官身亡,明军大败并主力丧尽。所余的疲惫不堪的残军不足十万,人心恐慌,官员百姓都没有坚守的信心。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攻防之策。翰林院侍讲徐珵(徐有贞)称其观星象有变,应当向南迁都避敌。于谦听后,高声厉喝道:“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都将大势而去。难道没看见宋朝南迁的历史么?”郕王听后称是,于是留守策略始定。
于谦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对兵法也研究颇深,排兵布阵很有一套,并且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
于谦请求郕王发布檄文集合顺天府、应天府、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直隶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应天府各地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划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随后,于谦当即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因为英宗被俘、明朝无主、太子又年幼、瓦剌大军又逼近,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大明的基业。明朝大臣纷纷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国君。郕王听后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臣等实在是忧虑国家,并非为了私人打算。”郕王于是接受此议。同年九月,朱祁钰即位,为景泰帝。
京城保卫战
次月敕令于谦为提督,统领各路兵马。于谦命各将领将二十二万部队分兵在京师九门城外排开阵势: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而于谦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于德胜门外,直对正北而来的也先大军。
此时,也先挟持英宗攻破紫荆关直驱而入,窥视京师。也先深入内地,用朱祁镇来要挟明朝,自视拿下京城只是旦夕之事。但是当看到官兵布阵井井有条后稍微沮丧。已叛明的太监喜宁唆使也先,要求明朝派大使迎接成为人质的朱祁镇,并索要金帛无数,并邀请于谦、王直、胡濙等人谈判。景帝不许,也先听后十分失望,于是放弃谈判。
十月十一日,京师保卫战开始。也先首先派少量部队窥视明军在德胜门的部署,于谦与石亨预料此计,于是设法诱敌。随后,瓦剌一万大军开始主攻,副总兵范广在途中设伏、以火器突发反攻,也先弟孛罗、平章毛里孩中炮而亡。瓦剌军不得已改攻西直门,都督孙镗守卫,石亨亦分兵援助,瓦剌军只能引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外击败瓦剌,并与都督王敬挫败其先锋。瓦剌准备撤退时,明军欲争功,军阵混乱,武兴中流矢阵亡。瓦剌撤至土城,王竑及福寿援兵赶到,蒙古大军撤退。此后两军相持五日,也先感到大势已去,又听闻各地勤王部队赶到,唯恐归路被断,于是拥着英宗由良乡向西而去,于谦调遣部队追至关外方才还师。至此,蒙古撤出关外,明军获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
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的危局,使国家转危为安。他的功绩被百姓们铭记在心,赢得了他们的衷心爱戴和尊敬。
也先白白养了朱祁镇一年,但却什么也没捞到,如今也无法在对明朝发起进攻了,于是便将朱祁镇送了回去。
悲剧结局
景泰帝病重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机发动政变,拥立明英宗复辟。明英宗复位后,对昔日救国力挽狂澜的于谦心生怨恨,加之石亨等人的诬陷,竟以“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将其逮捕。
于谦的勤勉付出,使得他的大量主张得到了景帝的全力支持和信任,即使到人事任用,景帝必定会悄悄询问他的意见。于谦亦根据实情回答,无所隐瞒,不避嫌疑和怨恨。因此,那些不被重用的人均怨恨于谦,即使被任用却比不上于谦的,也往往嫉妒他。瓦剌刚撤军后,都御史罗通就弹劾于谦所呈的功劳簿不符合事实。有御史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虽然事后于谦援引祖制说服,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争辩,但进言的人仍不停地罗列罪名打击于谦。每次御史上奏弹劾,均赖景帝排除众议坚持任用,使得他能够全力安排布置兵事。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趁景帝病重,联合发兵拥立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天子,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
![]()
杭州于谦墓
王文不能承受诬陷,极力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等人授意罢了,辩解又有什么用呢?”奏章呈上后,英宗还犹豫地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遂下定决心,同年改元为天顺,以谋逆罪,杀于谦弃市。判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于谦下狱之后,部分大臣和几名太监想救之,发怒质问徐有贞,有贞回之以“虽无显迹,意有之。”(虽然并无实际证据,但有此意欲。如同莫须有)。当时遂溪教谕吾豫称于谦罪当族诛,更指他所荐举的文武大臣应一并诛杀,最终因部议力阻而作罢。千户白琦又请求列举其罪状,并刻在板上公告天下。一时满朝官员欲求得宠者,都以于谦之事为口实。
事后平反
于谦,最终如同文天祥一样,为所进忠的大明王朝而献出了生命。最终却含冤而死。当抄家锦衣卫登记没收于谦的财产时,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只有正室的大锁很坚固。打开一看,只是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观者无不叹息不已。
![]()
杭州于谦祠山门
于谦死后,石亨党羽陈汝言代替担任兵部尚书一职。不到一年后就被举发身败,积藏的赃物达数万白银。英宗召集大臣进去察看,悲哀严肃地称:“于谦在景泰年间得宠信,死去时却无余产,陈汝言的财产为什么却又这么多?”石亨低头无法回答。不久,明朝边关警报再起,英宗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候英宗,乘机进言道:“假使于谦还在,应当不会让胡虏成此气候。”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中,徐有贞被石亨中伤,被戍金齿。又过了几年,曹石之变事发,石亨也被关入监狱死去,之后曹吉祥亦因谋反被族诛,于谦的冤屈最终得以昭雪。
毕生为国为民、公而忘私的忠臣含冤离世,着实令人痛心疾首。在他溘然长逝之后,仅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